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二、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
被安排独立上岗,同时进行三班倒工作制,昼夜不停的满足着客户的订单。年轻的企业主顺风顺水,显得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但就在这时,一阵意想不到的风浪正向毫无准备的年轻企业主袭来。一位客户宣称长江的塑胶品制作粗劣,存在重大的质量问题,要求退货。被这盆兜头冷水浇醒的李嘉诚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冒进,一味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如今出了问题,只得老实的向客户承认确实是自己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但在这时,除了这家客户,李嘉诚手里还握有众多其他客户的订单,有些客户还在电话催货。一边是客户拒收产品,并要求赔偿损失;一边是不能向客户提供有问题的产品,面临延误交货而违约罚款。李嘉诚骑虎难下,情势危急。李嘉诚明白,对一家新兴的制造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几乎是它得以发展下去的最重要的资本,质量出现问题,无疑使其信誉受损,而信誉受损终将指引企业走向死亡之路。危机之中的李嘉诚感到创业之难。但还有更严峻的事情在等着他。

    这个时刻,陆续有客户退回产品,且索赔损失;仓库里堆满了被退回的质量欠佳的产品,而产品积压,造成资金绷紧,但原料商仍按照契约催交原料货款,李嘉诚拿不出应付的款项,这些原料商便以对外公布李嘉诚的“赖货款丑闻”进行要挟,银行也因此闻风而动,上门催要贷款。瞬时,长江处在倒闭的边缘。焦头烂额的李嘉诚最后作出了裁员的决定,这又造成企业内部士气低落,人心浮动。

    李嘉诚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之中,在这危机时刻,李嘉诚从与母亲的对话中,悟出道理,冷静下来,开始采取补救措施。

    他首先召开员工大会,承认是自己的经营失误拖垮了企业,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也连累了工人,他希望员工能与他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员工的情绪得到安抚,大后方从而稳定下来。

    接着,他去一一拜访客户、原料商和银行,向他们道歉,并开诚布公,坦言企业正面临一次空前的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请求他们原谅自己的过失,给他放宽赔偿、还贷期限,保证在期限内一定做到偿还欠款。李嘉诚的坦诚博得了他们中的大多数的理解和支持,银行同意放宽还贷期限,原料商允诺购买原料可以先付70%的货款,而一些客户不但做出了让步,还和李嘉诚一起出谋划策,解决质量问题。

    随后,李嘉诚全面清查仓库的积压产品,把次品和合格品分开,分别处理,并亲自和他当初做业务员一样,向客户推销产品。

    经过一系列努力,企业开始有了进账,所欠债务也陆续得到偿还,1955年,企业开始赢利。

    度过这次难关之后,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1957年春天,李嘉诚前往意大利,带回塑胶花生产技术,抓住商机,在香港率先进行塑胶花生产,连续攻下香港和欧美市场。1957年年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1958年长江的营业额已经达到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为李嘉诚攫得了第一桶金,并最终为其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桂冠。而这一年,李嘉诚年仅30周岁。

    回忆起从事塑胶产业的岁月,李嘉诚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而在这次危机之后,李嘉诚便立下了自己的座右铭: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这成为他一生的经营准则。

    危机时人弃我取

    观点: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所谓危机中存在着机遇,是对有积极进取心的人才如此的,也即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机遇永远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拥有一颗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在行业甚至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简介 >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目录 > 〇二、李嘉诚:在激进的年代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