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章 人民币、美元的未来与中国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角色
规模十分可观。

    因此,最近几个月人们看到中国明显停下了对美国证券的买入步伐时,自然会有挺大的反响。实际上,根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tICS)月度数据,2009年以来,中国各个月份对美国国债的买卖表现为净买入和净卖出交替。这种让人眼晕的交易模式似乎成为2009年4月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的既定政策。2008年中国大量买入美国国债,但2009年以后,横轴下方的柱形表明中国在减持美国国债。以2009年8月为例,该月中国净卖出美国国债,因此在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中,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在上月扩大到8005亿美元之后,降低到7971亿美元。鉴于美国令人担忧的财政状况以及美元暗淡的前景,这一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中国的卖出量比起其总持有量来说规模很小,因此估计中国会继续卖出)。但实际上是这么回事吗?

    当然我们也不十分清楚。但我们猜测,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还从伦敦市场买入美国国债。这一交易在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月度数据中体现为英国的买入量,而不是中国的。这一月度“误差”在该数据系统年度调查数据发布之后凸显,调查之后进行的数据修正将以前年度英国项下的大笔买入量重新归到中国项下。英国自2009年以来成为美国证券的较大买家,中国净卖出美国国债的月份,英国市场的买入量看起来比较大,表明中国似乎通过伦敦市场进行美国国债交易。

    估计要就2009年中国通过伦敦等地的买入量,对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数据进行多大调整是比较困难的。2008年6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和票据规模的上修幅度仅为311.26亿美元,相当于英国持有量的下修幅度2234.4亿美元的14%(似乎还有其他国家的央行也通过伦敦市场购买美国证券)。但同时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系统年度调查将中国持有的美国机构债、公司债和有价证券的规模分别上修了8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

    我们因此假定,2009年英国对美国国债的买入量中有25%事实上是中国所为。如果这一假定成立,那么截至2009年8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应达到9300亿美元之多,高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月度数据公布的8950亿美元。我们还假定同年中国通过伦敦市场买入的美国机构债规模不大。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绝对额仍在上升,占外资购买总额的比重也有所提高。

    考虑到中国持有的美元债务规模,周小川等人对美元币值的特别关注就不足为奇了。正如周小川在文中表达的主张,选择一种超主权货币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从另一个角度讲,放弃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甚至更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诱惑使发行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而言之,如果美元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就不能像近些年那样大规模借款,从而也不会引发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泡沫。如果美元不具有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就没有人愿意购买所有的美元债务,则美国人就很难超前消费。而从华盛顿的立场看,保持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显然是有好处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美国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向任何持有美元债务的国家征收“通胀税”。通常经济学家称之为“铸币税”,即当通胀侵蚀了货币的名义价值后,债权方名义值的损失。

    一些阴谋论者认为“铸币税”给美国带来了很大收益,其实不然。许多研究表明,“铸币税”所得规模非常小。当然,对于美国政府及美国的企业和家庭来说还有其他好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使美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但其他国家也可享有铸币税。由于以美元计价,美国企业在交易中不用支付兑换费用也不用担心外汇风险,获得了很大便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国经济之路简介 >大国经济之路目录 > 第十三章 人民币、美元的未来与中国在国际金融新秩序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