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既要将帅之道,又要伴君之法
岳飞作为大帅时并非一点儿领导才能没有,如果没这点儿本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口号岂非白喊了。岳家军全盛时约有十万人,分为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是岳家军的绝对精锐,可谓中流砥柱,这支军队由岳飞长子岳云(《宋史·岳云传》载为养子)率领。把最好的东西给你儿子了,你这不是护犊子吗?其实不然,率领背嵬军是苦差事。打赢了不受嘉奖,因为你的军队是精锐,打胜仗理所应得;如果战败,那绝对挨收拾,岳飞曾揍过岳云一百军棍,岳云一个多月没起来床。
岳云是少有的少年英雄,十二岁从军,跟着张宪叔叔打仗,军中人称“赢官人”,勇冠三军,无有匹敌,很少有输的时候。北伐之际,数立奇功,每次论功都没有他的分儿,岳飞把功劳给了其他将领,“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飞不言。杨么平,功亦第一,又不上”。甭管岳云立下多么大的功劳,功劳簿上始终没他的名字。最后搞得将领们不好意思了,纷纷为岳云鸣不平。岳云论战绩、论武功军中谁能比得了,凭什么他没功劳?因为他是大帅的儿子,要受到特殊的待遇,给所有将领做个榜样,岳飞就是凭借这样无私的精神,才使得岳家军所向无敌。
岳飞对儿子严加管教,对母亲一片仁孝。绍兴初年,北方战乱,很多人跑到南方逃难。其中有个叫姚岳的,原本是京兆人,战乱时跑到了四川躲避。岳飞当时为宣抚使,选拔了一批当地士人,姚岳排名第一,他原本进士出身,还没等上任战乱四起。姚岳知道岳飞是一孝子,遂开始投机,投机得非常高明,不得不佩服读书人脑瓜子灵活,直接切中了岳飞的道德原则。
姚岳对岳飞说,其实我姓岳,但是我母亲姓姚,所以叫姚岳。岳飞母亲姚氏,“姚岳”说的不就是岳飞母子吗?岳飞听后大喜,前文说过“大喜”在文言文中的感情境界,不是一般的高兴,直接将姚岳纳入麾下做官。后来岳飞被害,姚岳为求自保摇身一变,说自己不是岳飞门客,奏请秦桧把岳家军根据地之一的岳州改名,当时所有士人对其极为鄙视(《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与八字军王彦闹掰,回到老领导宗泽处,不久宗泽去世,由杜充接任,后来这厮投降了伪齐,此间岳飞招降了其部下傅庆。傅庆挺能打仗,屡立功,岳飞爱才若渴,授予前军统制。傅庆有点儿发飘了,恃才放旷,拿村长不当干部,感觉与岳飞属于平交,别看你官职比我大,但内心里咱俩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傅庆逢人吹嘘,岳家军战力彪炳,主要靠我!手头紧了朝领导要钱花,岳飞从容给之,毫无愠色。傅庆散漫惯了,不喜欢岳飞治军严谨的作风,后来投奔军纪松散的刘光世。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岳飞杀了。傅庆的故事表明岳飞能够满足属下的虚荣,问题是你把他给杀了属于内部矛盾,并且现在他是刘光世的人,打狗看主人,间接得罪了老刘。
还是《三朝北盟会编》,记载了岳飞杀舅的故事。岳飞在徽州时,舅舅姚某人仗势欺人,有不少老百姓状告其舅。岳飞想想没什么好办法,跟母亲说找个机会与舅舅好好谈谈,别那样,影响不好。这方面的工作估计没做到位,一日岳飞与舅舅同行,舅舅突然打马向前数十步,引弓回射。岳飞没注意,舅舅可能紧张手一哆嗦,箭正射在马鞍上。这种行为叫跟阎王爷耍大刀——嫌命太长了。岳飞上去三下五除二,杀掉舅舅。回来与母亲一讲,母亲说怎么闹到这个地步?岳飞解释说,那一箭如果再往上一点死的就是我。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杀。
杀舅舅的故事表明岳飞的原则性极强,可能这是导致他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无须说“直抵黄龙府”、“迎二圣还朝”等等大的政治方向,单从细枝末节的小事上就能看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