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欧洲坠入战争漩涡
1.浮云般的战前外交
斐迪南被刺事件推倒了欧洲通往战争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奥匈政府内的强硬派势力占据了上风,外交大臣贝赫托德认为与塞尔维亚进行总清算的时机到了,必须向对方提出最苛刻的要求,使之无法接受而拒绝时,奥匈军队可对其实行占领,以后便在适当时机加以吞并,就像波、黑两省那样。但是奥匈如要这样做,势必遭到俄国的干预,所以首先必须得到盟友德国的支持。1914年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收到奥匈皇帝的一封信件,奥皇表示要想取消塞尔维亚这样一个政治因素,德皇的回答是:任何情况下,德国将忠实地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奥匈同塞尔维亚如何交涉,德国不加干预。
德国这一态度意义重大,如同后来的史学家指出的那样,德国把自己的空白支票交给了奥匈,不加约束地让其随便使用。这对奥匈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态度强硬,不肯妥协的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德国这样做的原因,无非两种解释:要么是想利用奥匈挑起战争,要么是一种外交处理上的失误。但客观上,确实起了怂恿奥匈的作用。奥匈内部本来意见并不一致,匈牙利首相梯斯泽竭力反对向塞尔维亚提出过分要求,并以辞职相要挟。他认为:在由此导致的战争中,即使奥匈胜利了,充其量只是又增加了些南斯拉夫人的数量而已,而匈牙利人的势力将会削弱。但塞尔维亚的报纸舆论关于杀手普林西普是一位匈牙利伯爵以及类似的报道深深刺激了梯斯泽,使他转而同意用最强烈的措辞发出最后通牒。这样,奥匈内部的矛盾消除了,在对待塞尔维亚的态度上获得了一致。
德国外交大臣雅高得到德驻英国大使的警告,德国不要盲目地跟着奥匈走,否则就会被奥匈拖入巴尔干纠纷而不能自拔,雅高却无奈地回答:德国现在只剩下这样一个同盟国了。
1914年7月23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了一份措辞强烈、要求苛刻的最后通牒。其内容如下:
⒈应禁止一切煽动仇恨与蔑视奥匈帝国的出版物,以及有破坏其领土完整倾向的出版物;
⒉应立即解散“国防联盟”团体,没收其一切宣传工具,并应同样处理从事宣传反对奥匈帝国的其他团体及其在塞尔维亚的分会。王国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使被解散的团体不得以其他名称和其他方式继续活动;
⒊应立即清除塞尔维亚学校中所有支持和可能支持反对奥匈宣传的教员;
⒋应肃清军事机关及一般行政机关所有犯有反对奥匈帝国之罪的官员,奥匈政府保留向王国政府提出要求提供这些人姓名和行为之权利;
⒌应同意接受奥匈政府代表的协助,在塞尔维亚镇压所有侵犯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颠覆运动;
⒍对塞尔维亚境内所有“6月28日暗杀案”的共犯,应立即进行侦讯,奥匈政府所委派之代表应参加相关的调查工作;
⒎应从速逮捕初步调查事涉“萨拉热窝事件”的陆军少校佛雅·唐科西基及塞尔维亚国家公务员米兰·西甘诺维奇;
⒏应以有效措施防范塞尔维亚当局参加非法运送武器和爆炸物过境;应开除并严办沙巴兹与罗士尼卡两地之边防人员,因其纵容萨拉热窝凶手越境,犯有协助凶手之罪;
⒐关于塞尔维亚高级官员在“6月28日暗杀案”后仍在塞尔维亚国内以及在公开访问中肆意发表敌视奥匈帝国之言论,应向奥匈政府做出解释;
⒑最后,应尽快将以上各点措施的执行办法,通知奥匈政府。
奥匈政府等待王国政府的回复,最迟至星期六,本月25日下午6时为止……
奥匈驻塞尔维亚大使吉斯尔男爵亲自把最后通牒交给塞国总理巴希奇,声明期限为48小时。第二天,191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