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中“人”的现代化精神诉求
    文学是人学,不仅仅在于文学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等方面来表现“人”的,更通过“人”在性格深处的悸动,潜在地轨迹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嬗变。巴尔扎克被赞为法国社会的“书记官”,托尔斯泰被誉为俄罗斯民族的“良心”,鲁迅更是被直接称为“民族魂”,正是缘于他们对“人”的最深刻的创造。近三十年长篇小说也通过独特的人物谱系,通过他们在不同的命运与遭际中的心灵挣扎与蜕变,进行并实现着“民族灵魂的重铸”的伟大工程,并以“人”的“现代化”形式执著地表现出来。

    所谓“现代化”的概念,本兴起于1920年代,但直到60年代,才在社会学领域里得到公认。一般说来,它往往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在以工业化为先导和前提的基础上,发生在社会各个不同层面上的历史变迁过程。它既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增,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的更新。但这种变迁也是首先反映在国家体制及政治、社会、文化体系中个人的角色和作用的变化上的。(18)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之后,也逐渐意识到了,当国民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时,不但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19)因此,人的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之前提与当务之急。

    在谈到人如何现代化时,英克尔斯提出了“现代人”的种种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准备和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适应社会的各种改革与变化;胸襟开阔,头脑开放,并尊重和认真考虑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于向传统的智慧和教育内容挑战,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等等。(20)解思忠一方面借鉴了这些以工业文明为根基的、人的现代化素质理论,一方面又从中国的农业文明背景出发,参照近代以来鲁迅、陈独秀等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以当代中国为坐标,提出了“现代人必备之人格素质”,这就是:独立人格、主体意识、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个人尊严,宽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等五种精神以及人权与公民意识等等。从这些论述来看,我们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在精神方面的变革,它源于工业文明但并不限于工业文明,它的实质包括着人对传统的超越、对不良现状与所处地位境况的变革、对人的发现与重铸、对人与他者的和谐性追求、对人的创造性及未来的自信等等。它与民族之“力”的区别在于,它更注重人“化”的动态过程,也是对民族之“力”在时代变革之中的提升。

    在众多的人物谱系中,前述的小说再加上《圣天门口》《桃李》《水乳大地》《受活》《英格力士》《城的灯》《青狐》《命运峡谷》《梨花似雪》《乌尔禾》《机器》《赤脚医生万泉河》《无土时代》等作品,主要选择作为民族主体与基础的农民、女性、改革者、知识分子形象,从他们的生活遭遇深入到性格内部,以及他们在现实境遇中的艰难蜕变及其灵魂的灰色地带,挖掘我们民族的现代性质素,寻找民族灵魂重铸的现代化途径,并从精神高度完善着中华民族的自我更新。

    正如我国一贯所强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同时,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民形成了根深蒂固又如汪洋大海般的小农意识,袁银传在他的《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中精辟地指出,这种小农意识主要表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简介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目录 >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中“人”的现代化精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