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悲剧美——当代家族小说的审美基调
芴南“宣告死亡”后,囚禁在尼姑庵中苦熬着清冷、寂寞的岁月;《第十二幕》中的尚达志复兴家族产业历尽艰难,终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中的墨荷、叶莲子等女性一生承受着无爱的婚姻的悲凉,一直做着男人的奴隶,最后孤独地死去。《羽蛇》中的主人公一直未能摆脱内心罪恶的纠缠,不惜以肉体的摧残为此生的所望。《栎树的囚徒》中的一群女人一生都无力挣脱“栎园”的捆绑,只能以死保存生命的自由和尊严。《赤彤丹朱》中的女性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弱者,无法实现生命本真的追求。《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及其周围的人们无不跌入到了文化的深渊,最终生命之花陨落-----细读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家们在对家族、历史的想象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造成人类生存苦难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既有生活及制度本身的重压、(如女性受男权文化的挤压)又有人性结构的负面因子等。但是,后者造成的灾难更加巨大。谢有顺指出:“中国许多时候在精神上是一个阴暗的民族。”[16]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弱点是导致诸多人类悲剧的罪魁祸首。前者经过人们的极力奋争还有改变的可能,而后者将使中国长期陷入羸弱状态而无力自拔。当代家族小说在揭示苦难时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即着力于人类悲剧精神的探求,挖掘造成民众苦难的根本原因。与苦难相伴随,许多作品还着力渲染了人类的绝望情绪。基尔凯戈尔在其《恐惧与颤栗》一书中说:“恐惧是自由的可能。”[17]绝望也是如此。众所周知,人类感知苦难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太多太多的苦难无法承受时,会使人们产生无比的绝望。因此,许多家族小说在展示苦难的同时充盈了强烈的绝望体验。但是,这种绝望体验并非是要让人们陷入无边的黑暗,它要激起的是人们极度绝望后的思考,并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这正如郭沫若所说的:“悲剧的价值不是在单纯的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发起人们把悲愤情绪化而为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18]李泽厚也指出:“艺术中的悲剧正是在情节或性格的发展过程中,以激烈的冲突形式将现实与实践的矛盾斗争集中地反映出来,以唤起人们积极的审美感受。”[19]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绝望的展示是积极的,它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历史、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层思考和情感焦虑,显示了作者的精神追求。他们力图唤起人类不死的激情渴望,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强烈撞击,使人类的精神成为他自己的主宰。在一点,在《古船》、等作品中均有明显表现。它昭示了作家们对于历史的自我认知,展现了作家在世纪末面对纷乱时代的焦灼情绪,更彰显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以国家、民族、民众的未来为情感担当、以民族化、全球化为时代追求的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而这一切,也使得许多家族小说所呈现的悲剧意味增添了些许凄美的色彩。

    2、灯油耗尽和大限将至

    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切违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物质和理念都会被人类追求光明、平等的生命激情荡涤殆尽;任何阻挠人类渴望幸福和自由的文化制度最终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是物质世界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身处其中的作家早就已敏锐的感受抓住了这一点,并在诸多的文本中进行了鲜明的表达。家族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单元,最能折射某段历史的终结和某种文化的失落。但是,在细读文本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的终结表达并非是斩钉截铁、干脆利落、而是矛盾犹豫、半遮半掩的。这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黑白分明、优劣清晰的,旧的制度与理念的灭亡,总会伴随着许多美好事物的焚毁,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心理积淀纠缠在一起,让人无法抛弃与割舍。于是,诸多家族小说便显露了作者既痛恨又依恋的感情纠葛和矛盾心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简介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目录 > 第四节 悲剧美——当代家族小说的审美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