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主题的再发现
也不再把人物形象当作英雄来体验,而是把形象当作普通人来理解,当作一个真实自我的比照物来感受,这样文学便比以往更加平易近人。同时,日常生活中人与现实之间那种固有的实践关系得到真实地再现,在普通人身上,我们所挖掘的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价值等方面内容的深度,甚至超过了英雄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深度。此外,“新时期文学的普通人形象更加突出了艺术辩证法的实践精神……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文学艺术中的英雄形象与普通人形象之间的在习惯思维上的对立实际上已消除。二者之间在根本上是相互沟通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崇高或鄙俗之分。而今,作家们即使是描写英雄,也尽可能挖掘英雄身上的普通人气息。”(6)从新时期开始,当代文学艺术观念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以往英雄主义的框框条条和英雄人物领衔主演的模式,均被打破,文学开始真切地关注起普通人的生存境遇。艺术形象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善,是恶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考虑文学是否符合艺术规律。应该指出,“普通人形象的崛起,代表着我国当代文学新观念的崛起,真正的艺术实践开始了”。(7)

    3、日常生活的丰富层面提供了新艺术手法的试验与实践可能

    日常生活的丰富层面,它的复杂性、随意性、可变性,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手法实践空间。作家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迫切的心情促使他们再一次向西方现代文学家的创作实践经验借鉴和学习。国外文学当中曾经倍受诘责的象征主义、意识流、变形、荒诞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手法又重新得到采用。这些手法的艺术特点毋须在此多费笔墨,只是想说明: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是特别强调把创作主体的个人感觉、印象、意识、存在放在首位的,注重艺术的纯粹感和独立性。这种对个体创作意识、审美感觉极端重视的创作原则,反对文学作为任何其他东西的附庸的决绝态度,恰好为还原文学本身的面貌、地位、价值提供了有力的创作理论依据,为中国作家唤醒和复苏长期以来受到压制的、几乎快被窒息而亡的主体意识和凸现作家自我个性,提供了一种有力的途径。

    新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十分有利,生活带给人的破碎与不连贯的体验与印象,要求作家运用写实之外更具表现力的手法。比如意识流,它特别能表现出日常平凡生活经验的变化多端及丰富多样性,同时“也呈现出那些微不足道、细枝末节的东西。它造成的艺术效果,是一种潺潺不息、曲折入微、飘忽不定的流动性与直接映现在读者眼前的直观性”。(8)意识流小说实际上的确成为新时期以来小说家们所青睐的一种心理刻绘手法,王蒙的、;王安忆《雨,沙沙沙》、张辛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刘索拉等作品中此手法均有典型的运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复杂关系,和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也可以通过多视角化叙事来体现和反映,比如高行健的,就是以不同的叙述者的讲述连缀而成的,这对于五四以来中国白话文小说形成的叙事传统来讲,不仅有承接,更意味着突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逐渐构成了文学的主要想象空间。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在被割裂的时候反映了某种变动带给人正常生活的影响,在情绪和心理上这种断裂带给人的莫名恐惧和无常感,文学创作也可以通过连续性文本的突然中断和整体叙写与碎片化的交杂来表达此种情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简介 >近三十年中国文学思潮目录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主题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