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界定与类型
回答这一问题显然是迫切而又困难的。每一个以文学为使命和命运的人,没有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但是,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些问题是缠绕在今天文学家们心头上的云雾。八十年代以来的数次文学对话和争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怎样等这样一些主题而展开和结束的。显然,我们必须要回答这一问题。
但是,要回答这一问题也是很困难的。考虑人类的历史,知识分子是古已有之,但“知识分子”这一专有名词是什么时候从民众中分离出来,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已经难以知晓了。对于中国来说,“知识分子”一词居然也是个外来词。学者陈明远最近出版了《知识分子和人民币时代》一书,他说:“据笔者考证,在现代中文的话语系统(词汇库)里,‘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大约出现于1925年左右、而逐步流行于1928年以后。如果说在此几年前‘智识阶级’这一集合名词刚出现的时候带有褒义的话,那么,‘知识分子’一词起初则是带有贬义的。最早的使用者为瞿秋白、毛泽东和胡适等人。”(1)
是否可以这样讲: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初以及整个上半页发生了角色、作用以及数量的变化,致使“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突现。事实上也如此,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担当了拯救国人灵魂(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者)、重新解释社会与制度(早期共产主义者)等重任,最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在那个时期成为自先秦诸子百家之后最自由的人士,重新解释世界,重新解释知识、彻底评估旧知识与旧知识分子,重新书写人性和历史,等等。知识分子成为当时和军队一样能够左右历史的群体,从本质上讲,知识分子是真正左右历史的群体,因为他们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和解释权。但是,也是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分化是突出的,它说明知识分子自身并非一个单独的群体和阶级,知识分子也因为知识的不同与社会影响力的大小而区别开来了。也许在汉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旧知识分子只是儒家一支,而在这个时候,旧的、新的、中式的、西式的知识分子都存在了,不能一概而论了。
《现代汉语词典》将知识分子定义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辞海》解释知识分子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以上两种解释显然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其实在暗地里将知识分子分为一种阶级,即有一定地位的群体。这种解释等于不解释。
近几年以来,余英时的有关“士”的概念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较为流行。他认为,“知识分子”等同于古代的“士”。《春秋?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云:“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他又认为,“士”的身上有一种担当意识。然而,古之“士”还有武士的意思。《唐?六典》定义:“凡习学文武者为士”。“士”的定义也是较为宽泛的。
西方学者有关知识分子的定义是狭义的,远比中国的学者有针对性。《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的作者、法国哲学家班达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和定义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在班达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知识分子打扮成青年导师和精神领袖,走上街头,或在教学、课堂和一切公共传媒上鼓吹种族差异、民族至上、国家主义和阶级对立,煽动大众的“现实主义激情”造成了一系列伤亡惨重的战争,对于这一现象,他斥之为“知识分子的背叛”,也即知识分子假借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背叛了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班达反对“柏拉图”型知识分子,认为权利等世俗的政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