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孟晓苏:从中南海到地产江湖
在踏入地产江湖之前,孟晓苏的从政背景是比较显赫的——他曾追随万里同志8年,出入中南海,亲历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酝酿与出台,担任过国务院直属局的副局长。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任职于中房集团——成立于1981年,中国第一家全国性房地产公司。
1、步履维艰走江湖
孟晓苏出身于革命家庭,其父孟宪成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总政文工团总设计师,著名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大部分舞台场景设计都是孟宪成的手笔。但孟晓苏的爷爷是国民党将领,父子二人分属于不同的阵营,还在战场上交过手。
文革中,孟晓苏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工人,恢复高考后,他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工作。当时,中央办公厅选拔秘书,高大挺拔、仪表堂堂,又有一股子书卷气的孟晓苏被选中了,并分配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当秘书。
在万里同志身边工作了8年后,孟晓苏走出了熟悉的中南海,担任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现在的国家质检总局前身)副局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仅仅工作了短短的1年半时间,就一转身,踏入了地产江湖,漫漫江湖路,一走就是20年。
1992年,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侯捷感到房地产行业急需管理人才,经万里同志同意后,将孟晓苏调往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
1980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后,次年,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的支持下,国家建工总局局长肖桐和建设银行行长武博山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中房公司。
在20世纪80年代,中房公司曾是房地产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当时,全国的房地产开发量最高时是1亿平方米/年,而中房公司1年的开发量是2000万到2200万平方米,占到20%以上。但孟晓苏掌舵中房公司后,他面前的路却并不平坦。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房地产业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开发量节节攀升,但中房公司的开发规模却萎缩到每年1300万平方米,在房地产业的大盘子里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之后,地产江湖风起云涌,成千上万的房地产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房公司却表现平平,惨淡经营。
说起各种原由,孟晓苏自有一番苦衷,“中房集团一度是苦不堪言,因为中房集团一直在开发小户型和政策性住房,利润比较低”。有一件小事可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中房公司的这种特殊身份和它在经营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1995年春节期间,已调任中房公司总经理的孟晓苏去中南海探望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对他说:“你现在搞房地产,我管教育了,你能不能为解决大学教工住宅做些什么?”孟晓苏回答:“正好中房集团属下有一个蓝旗营项目,位置就在清华大学南门外,我就低价提供一批住房吧。”
李岚清闻言,兴奋地问:“能提供多少套?”孟晓苏说:“总共是20万平方米,低价提供6万平方米吧,大约600套。”“价格能不能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下?”“可以。”李岚清接着说:“项目既然在清华南门,是不是就给清华大学?”孟晓苏回答:“我是北大的。”“好!那就两个学校一家一半吧!”李岚清当场给两个校长打电话报喜。
后来,由于两个学校都极力多争取房源,20万平方米的蓝旗营小区项目全部都低价提供给北大和清华。即便是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也相当于中房公司把6亿元的利润捐给了两个学校。
2、房地产国策顾问
多年来,孟晓苏一直扮演着房地产国策顾问的角色,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