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做行业的领跑者
    就中国家电企业整体实力来说,排在前两位的无疑是海尔和美的,格力只能做空调领域的领跑者。但是,董明珠不仅要做空调行业的领跑者,还要做工商业界的领跑者。

    当地方政府采购时出现“选世界名牌,拒中国名牌”的时候,董明珠果断地在“两会”上上交提案,要求改变这一做法;当人们都在追捧商业精神的时候,董明珠倡导吃亏式的大工业精神。董明珠总是站在思想的最前沿,为中国制造业的规范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不向银行贷一分钱

    有一段时间,许多企业家都认为,向中国的银行借钱所付的成本是世界最低的,所以借款压力不大,非常合算。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不到银行借钱的企业是傻子”,但是董明珠不这么看,她强调“即使再低,只要企业去贷款,就会有成本”。

    事实上,向银行借款的负债经营方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好的效益,用不好它会把企业推向万丈深渊,使企业永无翻身之日。但是,负债的来源并非只有银行贷款等需要支付利息的方式,运用成功的财务措施,完全可以筹集大量无息的资金供企业发展所需。

    当董明珠表示“再低成本的银行贷款也有成本”的时候,她所领导的格力电器已经找到了“零成本”的资金来源——来自上下游企业的应付和预收款项。董明珠并不是“不会借钱的企业家”,相反,她是最善于“借鸡下蛋”的负债经营高手。

    其实,在1995年之前,格力向银行借钱也是家常便饭,主要原因是货款收不回来。业务员常年在外出差,完全靠个人素质和自我约束,具体日常活动公司并不过问。业务员由于没有任何约束,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甚至会“兼卖”竞争对手的产品。本公司的业务员却同时在卖着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是任何公司都难以容忍的,这样做不但损害了公司的经济利益,也严重影响着公司的声誉。而且,只要经销商和他们个人关系好,就能够不拿钱先提货,以致公司货发出去了,款却总是不能及时结清。

    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的董明珠下令:清理、关闭全国各地格力电器库存房,所有账务对清,业务员手中的所有欠款必须限期追回。董明珠的举措收到显著的效果,1997年、1998年,格力实现了没有1分钱应收账款,也没有1分钱三角债。事实上,自1997年至今,格力不但没有1分钱应收账款,也几乎没有任何银行贷款,所以人们称格力为“不需要银行贷款的家电企业”。

    由于没有欠款,而且能够从经销商手中预收货款,格力一直处于一种奇怪的“没有银行借款的高负债”状态。高负债通常伴随着高风险,但格力用它自己的方式避免了这种可能的风险,它一直在稳步健康地发展着。众所周知,企业占用上游企业的资金较为常见,而要求下游企业预付货款并非易事,但格力电器做到了,其空调内销全部实行先收全额货款后发货的结算方式。

    虽然格力在内销过程中没有出现过1分钱的应收款,但事情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格力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必须面对欠款的问题。董明珠虽然倔强强硬,却并非不懂得变通。她的变通不是妥协,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

    2005年,尽管海外销售收入比例继续提高,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却一直在下降,到2006年上半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格力电器在半年报中如此陈述:“本报告期出口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76.67%,出口收入达39.84亿元,而应收账款较上年同期下降3%,这主要是公司调整出口流程以后收款周期大幅缩短所致。”

    尽管董明珠一再强调不会向银行借款,但格力的财务报表证明她并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2005年末格力电器存在着1.05亿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刚柔之道·董明珠向左,何享健向右简介 >刚柔之道·董明珠向左,何享健向右目录 > 第四章 做行业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