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纳斯达克的常客
“那时是在上海,一顿非常普通的午餐,我和建章、季琦3个人聊天。当时正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谈到了能否在互联网上做些文章。大家谈到了新浪、网易、搜狐,想着还有什么产业能和互联网结合出火花,建章首先提出了改造传统旅游产业的想法,就这样,携程网随后诞生了。”
一个缔造商界“传奇”的团队
自1992年从耶鲁商学院毕业到1999年,沈南鹏已经在金融界做了8年。多年的投行经验,目睹了太多别人的成功,沈南鹏开始期望自己也能够有同样精彩的未来。1999年,沈南鹏决定离开德意志银行。
早在1998年年底,沈南鹏就个人投资了一家反黑客软件公司。当时,国内的互联网还不太热,但沈南鹏在投行工作中接触的人以及他在美国的很多同学,都不断向他灌输互联网方面的思想。看到美国互联网发展得如此火暴,沈南鹏的创业激情被迅速点燃,他开始关注起互联网。
毕竟已经做了8年投行,突然离开的成本会很大,沈南鹏也有过犹豫。但创业的激情时刻冲击着沈南鹏,现在看来,当时的互联网泡沫也不全是坏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泡沫”同样刺激了沈南鹏的创业神经。
后来,沈南鹏也承认自己的创业源于一次偶然,更源于一种潮流。如果不是互联网的依托,他很难下决心创业。互联网的大浪潮,让沈南鹏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他最终告别了优厚的薪水、令人羡慕的职位,点燃了自己的梦想。
海外投行生活,给了沈南鹏重要的成功本钱。当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沈南鹏开始寻找创业伙伴。
1999年,满怀创业激情的沈南鹏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31岁的梁建章,另一个是33岁的季琦。三人成众,从此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时光倒回1982年,在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上,有两个少年同时获奖。一个是15岁的沈南鹏,另一个叫梁建章,时年14岁。当年的两个懵懂少年,根本没有想到17年后他俩会联手创造一个中国互联网的奇迹。
那年计算机竞赛之后,沈南鹏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而梁建章就读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毕业后,两人同时来到美国,沈南鹏在耶鲁攻读商学院,梁建章在乔治亚理工学院读硕士。毕业后,一个在华尔街做投行,一个进了甲骨文研发部。
1999年,他们的命运再次交叉。
让两人的命运再次有了交集的关键人物是第三人,季琦,1966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器人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旅居美国。这个笑起来一脸憨厚的工程师却是个极具创业激情的人。IDG的熊晓鸽曾评价此人,他是“唯一让我们投了3个项目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连续创业都大获成功的人”。季琦是那种“传统行业里很不传统的人”,他属于“冲锋陷阵”型的勇猛创业者。
1999年的春节,在上海交大校友会上,沈南鹏与季琦相识。而季琦与梁建章早已认识,于是,季琦亲自邀请沈梁二人一起到家中做客。三人年纪相仿,又都对互联网经济十分看好,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沈南鹏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激情四射:“那时是在上海,一顿非常普通的午餐,我和建章、季琦3个人聊天。当时正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谈到了能否在互联网上做些文章。大家谈到了新浪、网易、搜狐,想着还有什么产业能和互联网结合出火花,建章首先提出了改造传统旅游产业的想法,就这样,携程网随后诞生了。”
3个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崭新梦想逐步变成现实。沈南鹏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拍档,“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