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挣扎与伤痛
苏,恢复重建是共同的主题。迪拜政府大兴土木,率先放宽政策,允许外国人购买永久性不动产,房产一路狂涨。2004年初,迪拜推出“耶稣岛”别墅,叫价960万人民币,温州人闻风跟进。跟进的结果,就是狂飙式的财富增长。
淘金潮中有叶鑫。看到迪拜火热场景,只是来参观的他决定留下。他并未像大多数人炒房,而是进军建材市场。带着翻译,顶着高温,叶鑫热情兜售自家产品。做成第一单生意后,一发不可收拾,俨然成为迪拜建筑行当里颇有头脸的人物,并受到酋长接见。
除了地产,温州人盯上了煤炭和石油。
房地产上斩获颇丰的温州人,忽然感悟能源具有更强的投资性。当这一年,法国结束约200年的开采煤矿史时,气魄的温州人包揽下山西省六成的中小煤矿。数据指出,温州人用40亿元的成本,控制了8000万吨的煤炭年产量,这个数字占全国总产量的1/20。
一位太原当地人如此形容温州人无处不在的身影:“随便拦下一辆高级轿车,十有八九就是温州老板。”几年前,这样的风景难得一见。
温州人最先与煤炭产生联系,是在20世纪80年代。
山西煤矿的井巷工程多由温州人施工。当时国内煤炭市场低迷,煤矿企业普遍不景气,类似拖欠工程款非常普遍。夸张的说法,有些矿井建成的那一天便面临破产。于是,出现以资抵债的现象: 温州施工队没有收回欠款,反而得到煤矿。但在被过度控制的市场和难以揣测的政治环境下,私人经营煤矿是件冒险的事情。早期经营煤矿的温州人,不赔本者甚少。
2002年情况扭转。国内煤炭市场全面复苏,而许多人对投资煤炭心有余悸,温州人悄无声息地承包下矿井。一年间,投资额超过30亿元,最大一笔交易过亿,最少者也不下500万。期间,地方政策大开方便之门。最极端的做法,政府以破产拍卖的方式,吸引温州游资投资下辖村办、镇办煤矿。灰色交易掺杂其中: 山西某地价值上千万元的煤矿以200万元低价转给一温州商人。
温州人投资煤矿达到鼎盛,他们是山西煤炭市场当之无愧的主角。结果是,近千家煤矿掌控于温州人手中,占据山西小煤矿半壁江山。在承包期内最大限度地争取利润,他们往往忽视生产安全。这恰恰为日后饱受诟病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也为日后温州投资者的困局埋下伏笔。五年后,山西省长治县率先封杀“温州炒煤团”,此风刮到朔州、吕梁、晋城等地。后来,山西省颁布新政,全省2840家煤矿收归国有,温州炒煤团兵败晋城。
资本大规模进入山西煤矿的同时,有一些转向了新疆。
独特的地理优势,新疆出产的棉花质量优厚,受国际市场青睐。2003年起,大量温州商人进入新疆收购籽棉。仅阿克苏一地,就有上千名温州棉客活动,他们手中掌握的资金高达数十亿元。他们的炒作使得籽棉的收购价格一度超过每公斤8元,创历史新高,“所有温州投资者认为行业回报稳定、利润高”。可2004年,市场给这群冲动的投资者上了一课。
中国棉花价格急剧下跌,温州棉商损失惨重。可是,温州人又很快发现新疆石油储量丰富,是天然的投资场。大量棉客摇身一变石油炒家。46岁的陈文高看着油价攀升,就有了投资油品的计划。半个月时间,他承包下一口油井,更换设备、招聘员工。
其实,温州流向油品市场的资本超过50亿元,有100多人成为油井主人,还有大量的温州人经营加油站与成品油买卖。据称,仅仅数月时间,最早涉足成品油销售的黄银荣经手石油5万多吨,获利达数千万美元。更多的温州人则在酝酿“油井投资联盟”,“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分羹“油品投资市场”。甘肃、陕西等地,频现温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