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任正非也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一旦危机真正到来,他又会振作起来,将危机消弭于无形。

    在《北国之春》一文中,任正非指出,由于公司短暂的成功,员工暂时的待遇比较高,由此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在任正非看来,这样的人形成了公司的“淤泥沉淀层”。

    在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这样的沉淀层似乎危害不大,而当危机来临时,沉淀层的存在却是致命的。

    任正非如此解释他的淤泥沉淀层理论:“现在华为是一家发展很快的公司,但总有一天是要沉淀的。长江大浪推着走的时候,长江边上的沙子都洗得没有泥,干干净净的。但是,你们会发现水流得非常慢的地方就充满了淤泥,下面同样是沙子。因为有了淤泥,水就流得更慢了,由于更慢了,就沉淀了更多淤泥。华为公司有一天也会充满淤泥,那时候公司就开始走向死亡了。”

    针对这种现象,任正非认为,为了使淤泥永远不产生,华为要加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循环和流动,在考核评价中确定对人的价值评价。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评制度,运用制度化的程序,刺激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打破沉淀层,帮助企业渡过危机。

    任正非的观点得到了新员工的响应,一位员工在某网站论坛写道:“老员工还不让位,那几万新员工何时才能出头?老员工个个都身家数百万元,房子三四套,每年还拿几十万元的年终奖,再加上几十万元的股票,钱多得花不完。可怜我们这些新来的人员,技术、工作能力一点不含糊,却没有机会升上去。”

    这位员工的说法或许有点偏激,但现实中的确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在企业做大后,通常都会有一批功臣获得了管理实权和物质利益,却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这些人的存在,既不能为公司再创造利益,又堵塞了优秀人才的进入和升迁通道。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权益保护层,成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要想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权益保护,促使人力资源队伍有效地循环起来。而打破权益保护的利器,就是引入绩效考核,实施末位淘汰。

    在21世纪初的It危机中,华为全面实施末位淘汰制,彻底打破了“淤泥沉淀层”,从而使得华为渡过了危机,安然上岸。

    逆势扩张打造“节点”

    对待敌人要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对待危机,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在战略上重视,在战术上藐视。也就是说,在危机来临前,我们在战略上要保持重视,提高警惕;而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要在战术上藐视,不能被危机压倒。

    其实,危机很多时候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

    “危机”一词的组合颇有深意,“危”指危险,而“机”意味着机遇。这就表明,当企业面对危机时,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危险,处理好了则会迎来机会。

    格罗夫认为,危机通常意味着企业战略转折点的来临,只要处理得当,不仅意味着危险和挑战,同样意味着机遇和战略转折点。

    具有完善危机战略体系的公司,能够妥善处理突如其来的危机,不仅可以消除危机可能带来的恶果,而且能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迎来企业发展的战略转折点。就像英特尔处理芯片危机一样,获得了十倍速的发展。

    考察那些优秀企业发迹的过程会发现,新兴企业实现对老企业的赶超,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产业的升级换代,二是危机来临的时候。

    危机来临时会让大部分企业失去分寸,新兴企业只要把握机会,就能实现逆势扩张,实现在危机中赶超。

    中国企业应该吸取日本优秀企业应对危机的经验,改变对待危机的态度,让危机成为企业腾飞的契机。

    面对危机,大部分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华为狼道简介 >华为狼道目录 > 第十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