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采访手记

    走进西北地界,就必然走进西北的贫困。

    这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陕甘宁边区的腹地陕北靖边县,现在,它都属于一个新的称谓中国西部地区。来这里是为了采访一个精神变物质的典型,全国十大女杰之一的乡村女人牛玉琴。这个陕北的普通女人,自1984年承包了毛乌素沙漠南端的那一片黄沙地后,硬是用坚忍的吃苦精神和自己的生命年华换回了两万亩绿阴,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植树英雄。在大漠孤烟直的毛乌素沙地,在黄沙滚滚的背景中,那产生生命与希望的绿色就是最嘹亮的精神文明颂歌,因此,在西北,植树种草就是当地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看一个乡村工作的好与坏,要看它拥有多少树木和草地。牛玉琴就是西部精神的杰出代表。

    1984年靖边县委、县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本县实现植树种草双百万亩的决定。这个决定不管是在经济意义还是环保意义上都非常超前,也很投合当地农民的心思,因此深受本县农民的拥护。此决定一出台,金鸡沙村的牛玉琴和张加旺夫妇立时举手响应,并且一下子决定承包万亩黄沙地。起初,人们以为这两口子只是一时冲动,怕冷落了县上的决议,未必就能建成万亩林。金鸡沙村正好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整天被黄沙的舌头舔着,那里可是寸草不生。要想在那里种草种树,而且一包就是1万亩,真不是儿戏!

    谁知道靖边人无戏言,张加旺夫妇说干就干起来。夫妇俩与村委会签了承包万亩黄沙地合同书,在上面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代表自己决心和信誉的手印,转身就走进了沙漠深处。夫妇俩将万亩沙地规划为三个治理区域,第一区为北部纯沙区,第二区为中部油蒿自然覆盖区,第三区为南部小沙丘区。他们根据不同的区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大沙地以沙蒿、沙棘为主,自然覆盖区以柠条为主,小沙地带以种植榆树和沙柳为主。承包的沙区离家有七八公里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天擦黑才能回来。去时每个人得背上50公斤重的树苗。这些树苗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为了保墒,每棵树根须上都是用胶泥糊上的。人手不够,他们又雇了16个劳动力。每天都像驼队般跋涉在沙地,又像老黄牛般劳作在沙地。一个月下来,竟栽下高杆柳100多亩、沙柳365亩、杨树470亩、榆树300亩、沙蒿1000亩、杂树66亩,加起来2000多亩呢!

    后来,张加旺病了,并且是绝症,骨癌,在银川截肢了一条腿。但病魔并没有阻挡住这位植树英雄,他带领全家继续在沙漠鏖战。就在他生病期间,万亩林已完成近一半的工程……

    笔者采访牛玉琴时,张加旺已于1988年逝世,年仅40岁。夫妇俩承包的万亩林现已全部栽齐,实际亩数是1.1027万亩。

    张加旺承包万亩沙地之后,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有人说他承包万亩林是为骗取造林投资款。实际国家根本没有给过个人一分钱的造林投资款,张加旺家中投入几千元,贷款几千元,加靓桌沂万元的投入.都是靠他个人偿还。树种上了,有人放羊群啃他的树苗,有人故意利用地界纠纷为难他,在村里孤立他。但是,他们不为所动。

    7月下旬的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行4人乘一辆小型丰田旅行车从银川出发,经宁夏的盐池,陕西的定边、安边、前往靖边采访牛玉琴。

    西北长年苦旱,南方人烦透了的殷殷水汽,对西北人来说犹如天方夜谭。即使是在8月这个雨水充沛的季节里,西北的天空下仍然横陈着一派滔滔黄土。盐池附近,有早年陕北红军为采盐而住过的一排排窑洞。如今早已半掩没在黄土之下了。田野里,四处裸露着伤痕一样贫瘠的黄色,土屋泥井,就连那些为做椽材特意培植的柳树,也是病态瘦弱,像是对贫困刻意的注释,惟有那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精神简介 >中国精神目录 > 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