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百年了。在这样一个环境结构里,尤其是在社会精神文明还没有成长之前,它靠什么来维系其稳定的态势呢?从民俗学和文化传统看,主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重人伦,讲仁爱,重义轻利,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这是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层面的稳定剂。虽然是陋舍简居,虽然是衣衫褴褛,虽然是粗茶淡饭,但人们仍然在心头涌动着仁者爱人之类的精神暖流。仁者并不一定是封建士大夫,并不一定是达官贵人,也不一定是富家大贾。你就是一介布衣,你就是一贫如洗,只要你有对人的关爱之心,你就是达到了仁者的高度。你完全有资格对人同情,对人怜悯,对人关爱。这种人与环境相契合的天然状态想必在老城厢地区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因此它才能持续数百年之久。显而易见,这是古代精神文明笼罩老城厢的结果。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太阳,它穿越了历史时空,直到今天,仍然会给老城厢人以光照和温暖。

    豫园街道傅家街居民刘凯一家的故事让人嗟叹不已。

    刘凯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的精神文明来自于他的神奇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他是一个40多岁的汉子,通常这个年龄的人一般都是极其务实的人,但务实的人往往缺乏想像力。可是刘凯却既能务实又能想象。他的家仅有10平方米,三口人,他和残疾的妻子、患有哮喘病的女儿。虽然家有这么大的不幸,但刘凯追求幸福的信念一点没有消退。闲着没事时,他会在女儿细弱游丝般的哮喘声中展开想象,女儿游丝般的哮喘声爬得多高,他的想像力也就多高。通常的时候,女儿的哮喘声总会在房间的顶部堆集,就像黑黑的乌云一样越积越厚。这就总迫使刘凯往房间的顶部去思量。时间长了,刘凯终于有了把10平方米当做20平方米去用的想象。倘若把房间拦腰再搭一层,不就是有两个空间了吗?两个空间不就是两个房间了吗?虽然这个房间小一点,但四五平方米总该有了吧?让女儿住在上边,这样她的哮喘声就不用费劲就爬到天花板上了,自己听着也不再费力。这样一来,三口人住15平方米房子,在上海也应该算是幸福生活了吧!

    刘凯是那种说干就干的人。他动用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一连干了好多天,才把自己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是一个空中楼阁,一个属于刘凯家的空中楼阁,虽然它比鸽子笼大不了多少,但它却盛满了全家的期望。

    但是,还没等女儿的哮喘声把阁楼堆满,难题就来了。

    老邻居返沪知青张慧君大姐回来了。当年,张慧君响应党的号召,到安徽当了插队知青,并且在当地结了婚,生了孩子,她是一个真心实意听党的话的人。现在,当她带着儿子随着返城风又回来的时候,才发现偌大的上海已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她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好依靠,如果说邻居算亲戚的话,似乎只有刘凯家了。可是,刘凯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呀,三口人住着10平方米的房子,咋张这个口呢?

    刘凯看出了张慧君的难处。虽然她没有张口,但她是把整个家搬回上海了呀,她没有去别人家落脚,却首先来到了他的家。在张慧君的心里边,自己家或许就是她的最后的依靠。刘凯想起来穷不帮穷谁照应这句戏文,现在,他们都成了老城厢里最下层的人,这就是眼下最真实的处境。他刘凯还有个10平方米的家,可是张慧君只有一个上海人的虚名,她比自己还可怜,唉,穷不帮穷谁照应,把她推出去不管?不,自己的良心不允许,多年的邻居感情不允许!

    于是刘凯就把阁楼让了出来。

    张慧君和儿子就住在了阁楼上。

    住进了阁楼,张慧君漂泊不定的心才算有了着落。临来上海前,夜夜梦上海,夜夜总哭醒。梦里总是不停地走,走,总是停不下来,不是不想停,而是别人不让停,一停就被人轰被人赶。现在她终于停泊在这阁子间啦,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精神简介 >中国精神目录 > 第二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