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采访手记
在我眼前浮现的是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踏上中国国土的一个画面。
不知是中美双方外交上的商定,抑或是别的方面的考量,克林顿访问中国的第一站选在了古都西安。当美国的空军一号总统座机着陆在咸阳,车队驶过隋秦汉唐的历史隧道,最后在西安古城箭楼前戛然定格,不知克林顿有何感言。但是,至少在那千年古城下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克林顿的神色是极其凝重的。
不管是谁,到了西安,都会被它发散出来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感所击中。
据说当年康有为来到西安,终于抵挡不住故国撩人,竞当了一回窃书贼。他曾去了一趟卧龙寺,住持见名人来访,便把镇寺之宝碛砂藏示他。康有为早有耳闻但难于一见,蓦然心动之际,就假言回馆细研,待明日再完璧送还。哪知康有为第二天就携经东行,被和尚们发现后,追至潼关好言相劝良久才将碛砂藏留下。不知这传说是真是假,但西安有一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横额寿而康,真真切切记录着这个自诩天游老人来过西安的印痕。
西安之所以称作西安,就在于它实在是中国文人深藏着的一种文化寄托,这些像雾像雨又像风一样粉尘状的东西,曾在几千年的历史流程中被沉重地击溃过。起初是腰斩,继而是槌击,再后粉齑,到后来就没有了形状,它们只能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曾经创建过汉唐文化的西安,因为有过未央宫的碎片,有过秦砖汉瓦,有盛传的《唐诗三百首》作证,才险成传说。因为有了这些灿烂的文化解读,那个永远也不能追回的长安古城就愈加美轮美奂,凄美如一滴眼泪,夜夜滴在文人们的怀想里。文人说是追念西安古城,实际上是追念永远也不能企及的文人理念。
说古城西安是文化的西安一点也不过分。因此,贾平凹才这样说西安:
……常在夜间独自逛街,人流车队渐渐地稀少了,霓虹灯也暗淡下去,无风有雾的夜色里浮着平屋和楼房的正方形、三角形,谁家的窗口里飘出了秦腔曲牌,巷口的路灯杆下一堆人正下着象棋,街上的安全岛上孤零零地蹲着一个老头明灭着嘴唇上的烟火,我就常常作想:人间的东西真是奇妙啊,我们在生活着,可这座城市是哪一些人修筑的?穿的衣服,衣服上的扣子,做饭的锅,端着的碗,又是谁第一个发明的呢?我们生活在前人的创造中而我们竟全然不知!人人都说西安是一座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城市,但它又是如何一点一点积淀起来呢?文物是历史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而那些民俗中穿插的人物应该称作是贤德吧?流水里有着风的形态,斯文里留下了贤德的踪迹,今日之夜,古往今来的大贤大德们的幽灵一定就在这座城市的空气里……
西安的古城文化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那么,是谁在进行文化的积淀工作呢?把文化也作为管理城市的一个部分,就像用清洁剂清洗城市也是一种管理方式,最终各自形成城市的亮点,谁是这样的贤德之人呢?
1997年7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古都旧貌换新颜》为题,报道了西安市在实施精神文明八大工程战略中,将古老文化寓于其间,把西安钟鼓楼上的晨钟暮鼓再次敲响,使这曾千年回响在传说中的古音于现代人的耳膜。正是这种声音,像突如其来纯净的河溪,潺潺流入心底,把往昔的废都意识和疲惫的心绪冲刷殆尽,使西安人的心头重新凝聚起名城意识和拼搏意识。
就在这期节目里,笔者发现了可以称之为贤德之人的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局长李天顺,所谓的晨钟暮鼓,就是在他主政期间再次敲响的。
见到李天顺是《焦点访谈》播出后的第二个年头。
陕西是文物大省,西安文物园林局乃是全省文物系统的龙头老大。既然说西安是历史的西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