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的西安,作为文物园林局就显得举足轻重。西安有兵马俑有华清池有骊山墓有古老城墙,还有数不胜数的青铜陶瓷等等宝器。有人说埋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西安地底下埋着大小十三个王朝,于是西安上空就有挥之不去的氤氲王气。而文物园林局大概就是掌管西安古代文化的人。
西安对于外界似乎只是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李天顺和他的文物园林工作者似乎就是保管老照片的人。看一眼那张老照片,便生出凄婉的忧伤来,但是,李天顺等对西安文物园林工作意义的解读却不想告诉人们这些。他们要告诉世人的是西安曾经叫长安,长安之地曾出现过秦皇汉武,曾有过盛唐之治。所谓汉人,所谓唐人,其称谓一概出自这片土地,至今仍江河流传,必将万古不息。这实在是西安的骄傲,这种借口里有秦王扫六合一览众山小的精神,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气,更有唐代万王之王的猛志。这实际上就是中国血脉相传的民族精神。
要古为今用,寻找一种载体,让古都活跃起来,成为一种激励,成为一种鼓舞,成为一种提醒。当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八大工程之后,市委上下一拍即合,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创意。
这就是西安市的晨钟暮鼓工程。
在汉唐,长安城的晨钟暮鼓可谓天下有名。
长安作为帝国京城,钟鼓楼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报时,它还有吉祥平安祈福天佑的意思。这种一早一晚的敲击,完全融人古时风月,成为长安人特有的节奏。盛唐时,万方朝贡,钟鼓楼除了前两层意思之外,还有威仪显赫的意思。想必那一定如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只不过现在是用眼睛观看,而那时是用耳朵聆听罢了。当那些古老波斯人古希伯来人或者戎狄匈奴鞑靼等等来使长安时,这种上国之声就会饱满地灌进他们的耳朵,他们除了对大唐帝国的火树银花金殿玉宇印象极深外,就是这种钟鼓之声的震撼了。
对于西人夷人来说,长安城的钟鼓声一定会使他们震撼的。对于西人夷人来说,那种来自天籁的声音让他们恐惧。
这是文化缺失的人对高度发达的大国文化的一种敬畏。
那种钟鼓之声就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西人夷人们不能不望而却步。
贾平凹写了他13岁那年,第一次从偏远的商州进西安城看到钟鼓楼时的情景:
我第一次来到西安的时候,是13岁,作为中学生红卫兵来串联的,背了粗麻绳捆着的铺盖卷儿,戴着草帽,一看见钟鼓楼就惊骇了,当即草帽掉下来,险些被呼啸而来的汽车碾着。自做了西安的市民,在城里逛得最多的地方依然是钟鼓楼。我是敬畏声音的,而钟的惊天动地的金属声尤其让我恐惧。
以当时的大唐火焰,那些周边的西人夷人其文化准备并不比一个13岁的孩童高多少,想必他们对钟鼓楼的印象一定是深之又深了。
钟鼓楼是古长安的一大亮点。
晨钟暮鼓是古长安世代相传的一道保留节目。
但是,自钟表出现以后,再加上西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废都,晨钟暮鼓一声叹息跌落在尘埃里,转眼已是数百年过去。
现在,西安市领导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它们的身上。
过去,也曾有人想到过重修钟鼓楼,但钟鼓楼地区层层叠叠,被一大片棚屋平房所包围,仅钟鼓楼之间的通道就有400多家摊点,要想整治犹如登天。
因此市里几任市长都打了退堂鼓。
崔林涛书记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文明当成一种资源。资源就是财富。比如中东有石油,巴西有金矿,埃及有金字塔,而我们西安就有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人类需要石油,需要黄金,但同样需要文化滋养。有需要就有市场,就有经济增长点,就有可观的效益。我们投入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