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猛之人”,造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作出了新判断,“和平与发展”将是未来的主题。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中国人彻底告别了多年以来“备战、备荒”的日子。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一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在美国发动了50名大腕歌星,为非洲的灾民募捐。很多国家转播了演出,这直接影响到了台湾的流行音乐人,他们策划了一场60人演唱会《明天会更好》。那时的信息传播已经很快了,内地的很多音乐人迅速获悉。
这一年,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策划为“和平年”组织一场大型的百名歌星演唱会,马上得到了东方歌舞团的全力支持。
表达,是权利,尤其是对年轻人。20多年前,陈哲也是这样的年轻人。1986年4月,离开工厂3个月后,陈哲获得了一次表达的机会。
“百名歌星演唱会”的方案初步成型,词曲创作由郭峰、陈哲、小林、王建等人负责。1986年10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演唱会的实况录像。
早在1985年以前,陈哲就在酝酿着这一主题的歌词,他曾给自己的朋友看过文稿,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他对社会的一种感知、感触。
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哲开始慢慢转向写歌。别人来找他写,他也不需要再蹲在地上了。陈哲那个多变的屋子里,能够保存起来的东西他慢慢开始收拾了。他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和那些找他写歌的人谈流行音乐。
陈哲喜欢这样形容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是冒出来的”。那时作为中国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陈哲,用他自己的话说“气焰比较嚣张,属于生猛之人,非得把人覆盖掉,自己才觉得我们存在”,今天想来他觉得比较幼稚。但正是这种气焰,使得中国的流行音乐崛起,进而被官方认可,再产生唱片,最后再循环地产生一批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
陈哲把1986~1989年看做和五四时期、百家争鸣时期一样的年代,是中国思想变化最活跃的时期。那时出现问题了,最先去关注的是知识分子,搞创作的这批人也把自己看做知识分子。他们属于有文化的一批人,年轻而有热情,努力寻求表达机会。流行音乐给了他们舞台。不管是表达情感、表达思想,还是表达兴趣,通过流行音乐,你都能实现。
陈哲记得,那时整个社会环境很宽松,宽松得甚至有些糟糕。他记得人民大会堂门口还有摆摊卖糖果的,弄得四周乱七八糟。他说:“连我这么思想自由的人都觉得太不像话了。”
80年代中期的中国,翻滚着一股经商潮流。日后驰骋商海的王石,那时正欢快地倒卖玉米;李经纬瞄准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适时创办了健力宝,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柳传志走出中科院计算所,创办了日后的联想;广东顺德的容桂镇上,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组装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并成立了珠江冰箱厂……那时,大家见面互相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下海了没?
人们开始拼命地经商,进而渐渐孕育了疯狂的利益竞争。
陈哲说,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为此付出了代价。改革开放快10年了,精神家园本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但相反,它模糊掉了,消失掉了……那是精神家园荒芜的年代。
那时崛起的流行音乐开始用集体表达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
现在的人们,回忆起1986年北京工人体育馆内盛况空前的“让世界充满爱”流行音乐演唱会,仍然感到激情澎湃。韦唯、程琳、杭天琪、付笛声、蔡国庆、崔健、孙国庆、常宽等国内当时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