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工人
但是,陈哲知道,自己真的已经不行了,这时他在首钢已经待了整整15年。15年来,他完成的却完全是另外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推动着他去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他去寻找自己的另外一个未来。但是未来是什么,他还是不知道。问他要干什么,目标在哪里,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他的方向不在工厂,而且这种感觉已经存在很久了。
回忆这15年的生活,陈哲发现自己过得很散,没有什么核心,自己是一路盲打莽撞过来的。他学过诗歌,拉过提琴,学过作曲,搞过音乐,搞过美术,做过裁缝,种过地,养过花,做过家具,修过车,还做过望远镜,上天入地,没有不干的,而且每件事情都和别人不一样,都有个结果。
他在首钢工作之外的时间里,自己涉猎了人文知识。他没有上过正式的大学,书也是自己琢磨着看的,但他什么书都看,古今中外,逮着什么看什么。
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北京德胜门内大街265号广电部的宿舍,那个他一直居住的地方。在那里,他认识了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还有院子里其他叔叔阿姨。他们有教他画画的,有教他拉琴的,还有借给他世界名著的。他曾经和院子里的一位中学老师进行过思想的交流,探寻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一个人应该怎样活。
陈哲说,这些人说的话他不能完全懂,但他却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他的同辈人中间能够倾其心声的,没有几个。对当时年轻的他来说,院子里那些感情朴素的大人,是他乐意与之交流的。这些大人不是他的父母,现在想来,他觉得他们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那时候的知识分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陈哲,一直觉得自己的视角较为客观。他说,别看我带着主观的行动欲望,被人认为性格很要强,但是我的理智判断从来不偏激,反而特别平衡。陈哲几乎对所有的领域都不生疏,对工农商、美术、地理等等都很熟悉,因此他对自己有一种信任。
有人对陈哲说:辞职了,你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得有失。陈哲的想法是,当时如果他后脚不拔,前脚就不会迈出去。他说,有些历史时刻你必须作出这种抉择,没有回头路,大踏步往前走。当然,最好事后证明你的抉择是对的。他说自己不能鼓励所有人冒这种险,但是他每次作出这种抉择都没有后悔过,因为它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过了很久的思考。思考过程中,他很矛盾,矛盾就会犹豫,犹豫就会判断,然后反复掂量,所以最后作出抉择时一定是不可阻挡的。
所以,他不去担心吃饭的问题。他相信,自己不会饿死。尽管辞职之后的生活会很艰苦,他面临的不再是首钢那么好的环境,但他要去尝试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
他知道,一个地方再好,但不是你所钟爱的,那也没用。相反,一件再艰苦的事,对你来说是兴趣,你执意去从事,那就是一种快乐。就好比一个雕塑家,光着膀子拿一把刀在山上削泥,旁人看来觉得他很累。但是,他自己看着那碎屑飘起来,却是一种别样的快乐。
在此过程中,完全是利用自己的力量,这种过程是如此充满美感。所以,在陈哲看来,过程很重要,最后达到目标时可能欣喜若狂,或者一时被人津津乐道,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问题。过程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培养你的能力和精神承受力,让人去应付更大的未来和更艰苦的挑战,让人感觉到快乐。在陈哲看来,人如果没有这种扭转事物和战胜不可逾越的困难的快乐,人生是有点悲哀的,那样你就无法信任自己。
这样的一种看法让陈哲体验到,人只要经历过了,原来你认为90%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你都能做到。如果你经历不下来,那90%的事都是别人做了,只有10%的事是你做的。至于智商之类的因素,所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