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永无止境的环保路
2008年9月27日,在刚刚获得“克林顿全球公民奖”两天后,廖晓义就匆匆来到北京,接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这个由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奖项的获得者共30人,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廖晓义和“淮河卫士”的主任霍岱山是来自民间组织的人士。
再一次接过奖杯的时候,廖晓义重复了她在2006年被评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时的感言:“在艰难的环保道路上,有的人默默地前行,有的人无声地倒下,而我这个后来者接过了奖杯。我知道这奖杯有多重,那是一路同行的伙伴们和同志们用心力浇铸的重量,也是自己要用生命去交付的重量。”
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的获得者,廖晓义对自己能成为30个获奖人之一有一份特别的感受。今年54岁的廖晓义亲历和见证了这30年的历史,经历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追随、困惑、反思和转向,参与了通过推动公民环保意识与公共环境政策来减少现代化环境代价的现实运动,思索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廖晓义坐着公交车回到“地球村”办公地点:朝阳区华展国际公寓。竹窗帘和手工编织屏风,使这个在水泥“森林”里的3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弥漫着一份自然的气息。客厅被分割成格子间,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着,三间卧室自然被当做了三个办公室,桌面上凌乱地摆放着书籍、报纸和文件。这里的空气,不会给人以局促感和压迫感。屋里有些热,但并没有开空调,因为廖晓义对空调的憎恶是尽人皆知的。
早在1998年,克林顿访华邀见廖晓义时,就受到她的当面指责:“你们美国人在生活方式上为全世界带了一个坏头,你们拼命地使用空调,夏天室温低得要穿外套,冬天室温高得要穿单衣,仗着有钱便肆意耗费能源,这对得起子孙吗?”克林顿点头同意,因为这是事实:美国一夏天空调的耗电量比中国全年耗电量的总和还多!只是一个美国就已经够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全世界都在跟着美国学。
有一年冬天,廖晓义穿着红棉袄去参加一个欧盟高层代表团论坛,讨论气候变暖。到了酒店,她发现空调开得和夏天一样,只得一件一件地脱衣服。面对身穿丝袜的代表团女团长,她觉得有些尴尬。会上,廖晓义有些气愤地说:“文明难道就是要把夏天变成冬天,把冬天变成夏天?然后消耗那么多不可再生的能源,制造那么多二氧化碳?这就是文明的意义吗?”
廖晓义解释说,“地球村”并不主张极端的简单生活方式,并不排斥文明的进步,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对自然多点爱心,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廖晓义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她的女儿回国前已经在美国待了4年,那里的幼儿园都是恒温的。在北京的家里,她起初受不了酷热。廖晓义就开导女儿,引用中医的说法,说出汗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是最有效的一种排毒方式,减少肾的压力,帮助调和经络。也许是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女儿居然慢慢习惯了出汗。到后来,娘俩干脆比赛谁出汗多。
这十几年来,廖晓义经常不在家里,女儿就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廖晓义发现女儿的性格像自己一样执拗、倔强,从小就不会无条件地服从她。有时候对她要求太高,她们也会发生冲突,如果女儿说的有道理,廖晓义就得向她道歉。
女儿现在也很环保。只要看到哪里有绿色社区,就会打电话给廖晓义。前段时间她看见电视里面讲车展,就跟她同学说:“我妈肯定又该不高兴了。其实,我也觉得中国不应该发展私家车。”
廖晓义说,她现在有两个自认为最大的骄傲:第一“地球村”没有她还在成长,第二就是她和女儿几乎没有代沟。她这么忙,这么老套、传统的观念,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