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家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导致近10万同胞罹难,46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8400多亿元。与此同时,13亿同胞众志成城,数百亿民间捐款于十几天内汇聚,百万志愿者奔赴灾区,百家民间组织也活跃其中,为灾区尽自己一份爱心,一份关怀。
在红十字基金会的资助下,廖晓义深入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在那里蹲点建设以绿色生计、绿色民居、绿色伦理、绿色参与、绿色养生、绿色安全为内容的“乐和家园”,为灾后乡村重建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模式探索一种有效的范例。
事实证明,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批判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某些区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廖晓义来到了通济镇大坪村,实施她的“乐和家园”的项目。大坪村地处海拔1500多米的龙门山,村民280多户,800多人,经济上以种植黄连等药材以及开采矿石为主。“5·12”大地震后,大坪村95%以上的房屋被毁。虽然大坪村贫穷、落后,但那里的山水没有遭到污染和破坏,人们的心灵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自然生态保存得很好,都是廖晓义理想中的“香格里拉”。因此,她相信“乐和家园”的理念能建立起来,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益。
“乐和家园”理论包括六个方面:绿色生计,要建立中药材加工、生态食品市场,以及个性化手工业等;绿色生活,建立乡村的生态民居,从生态建筑到节能设施,再到村民生活方式;绿色伦理,要建立乡村学堂、乡村公共空间,把传统的乡土文化和一些现代文明中间的绿色时尚融合起来,即精神家园;绿色参与,建立以当地社区领导人为主导的生态协会、公共参与机制;绿色养生,要建立乡村诊所,把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加以传承;绿色安全,建立起包括节能、节水、化学品安全和环境健康、垃圾分类,落实到社区层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廖晓义想通过灾后重建的契机,为受灾的或没受灾的地区尝试一种生态文明的落地范例。但是,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却受到抵制。
大坪村以及相邻的村有一项重要产业:石灰矿开采。这项产业据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地震刚过没多久,村里就有人想在山上开山炸石。对此廖晓义与通济镇领导进行交涉,要求停止开山炸石。因为开山炸石,污水排放,本身就是在破坏环境;同时,容易引起滑坡,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坪村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当然也不利于灾后重建。
但通济镇领导很为难,因为对大坪村来说,这个产业一旦被破坏,没有更好的产业来代替,政府不好做工作;村民都有矿山开采的合法手续,要关闭它就得收回行政许可;但是要收回行政许可,就涉及赔偿的问题……
对此,廖晓义解释说,“乐和家园”已经为大坪村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首先是用传统的手工业代替石灰矿开采,然后为村民统一规划,建起一批生态民居;还会尽快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替代石灰矿这种不可持续的产业。
当廖晓义再次来到大坪村时,她不仅带来了两家大型基金会为“乐和家园”提供200多万元资金,还带来了从西安、昆明、成都等地赶来参与灾后重建的建筑专家。这些专家们对廖晓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加赞赏,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2008年7月29日上午,廖晓义接受“中国村”络工程赠送给大坪村的两台笔记本电脑,电脑涵盖了农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