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年,中国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经济总量突破了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商品零售额双双突破了4万亿元人民币大关,进出口也突破了6000亿美元大关。人们用“活力四射”形容中国经济。

    面对中国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龙安志作出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就在《中国的世纪》发售仪式上,刚刚致完辞的龙安志心中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香格里拉在哪里?

    这并非一个突兀的念头,在那个时期,中国西南部的好几个地方在争论香格里拉这一地名的归属。这场争论引起了龙安志的兴趣,他再次想起了少年时代的那个疑问:香格里拉在哪里?在2002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吗?在宛然国际大都会的北京还是上海,或者深圳?20世纪30年代的斯诺造访延安时,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谈论的地上天堂就是这样吗?

    对于这些问题,龙安志无法回答。在龙安志看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有了奇迹般的成就,但也有一些遗憾,这些遗憾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在北京东四九条有一个四合院,是传统青砖灰瓦的旧式明清四合院,现在的名字叫“新红资俱乐部”,它的主人是龙安志。当年,龙安志买下这个院子,是因为他喜欢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在檐下听雨滴打在水缸的声音,在天井中堆起两个小小的雪人,在房中就着透过窗棂的阳光读斯诺或者韩素音,在门口与礼貌而亲切的街坊聊天,骑着自行车穿过两个胡同去买烧饼……这一切都带着老北京别样的风韵和文化。

    在龙安志看来,最能代表北京文化气质的大概就是四合院了,似乎只有住进四合院才能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感受中国人的喜怒哀乐。

    刚接手这处院落时,这里着实有些残破,龙安志请整修故宫的老师傅补齐了回廊,重新定做了大门,还从河北买来两个门墩儿。不久之后,他又买下另外一处四合院,并安上了“客栈”的旗号,房间里的家具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式样,旧沙发和扶手椅曾属于中南海,那些指点江山的巨人们曾在上面休憩;《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周恩来传》、斯诺和韩素音的英文版图书放在书架上;在一本英文版《周恩来传》旁边放着一个红色娘子军的雕像;墙壁上有一幅红军长征的油画。这一切让许多追慕中国文化的人趋之若鹜,即使住宿费用堪比北京最贵的酒店,但没人嫌贵。

    以前喜欢骑着自行车徜徉于北京的龙安志现在很少骑车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再也找不到那种老北京城的感觉。他觉得北京已经变了,不再是那个很熟悉的北京,已经变成另外一个城市,纽约或者伦敦,就是不像北京,而且人也是另外一种状态:

    “每个人都在忙着挣钱、想钱、谈钱,纯粹为了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而活着,他们现在似乎被金钱崇拜折磨得苦不堪言。为获取金钱,人人都在经商并且乐此不疲,买空卖空,进而获得更多的金钱。今非昔比,中国已经不再是22年前我初来乍到时那个样子了,而我也并非为了要看这种情况才来中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似乎一切都贴上了金钱的标签,一些古老的文化载体被拆迁,成了历史中点点的墨痕,以后只有在书中才能找到。用他的话说:现在的北京跟美国的城市有多大的区别?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在哪里?“如今,北京已不再是原来的北京。先前绿树成荫的街道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水泥路面。古老的大片四合院几乎也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除去拥堵的交通和水泥建筑之外,似乎一无所有了。”

    龙安志曾经到天津买老家具,他看到有的平房的窗户上会用木头拼成一个个汉字,“善”、“礼”、“道”、“信”等等,或者在檐下墙上用彩绘或别的方式描绘中国古代故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