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体制约束
从14万被骗走,300万被人挪用,联想公司在一步步艰难地发展。柳传志已经意识到,公司遭遇的种种,根源在于当时的体制和不公平竞争的环境。
到1987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8年的历史了。回忆那几年的电视剧,那时候很多人一夜暴富,很多人也想挣大钱,却无能为力。
其实,当时很多国企都在利用批文这些指标赚钱,这就成了当时的人们暴富的关键性资源。那时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尚未建立,整个秩序是混乱的,很多人就想在新旧制度之间钻空子。
柳传志没想过钻制度的空子,但在那样的环境下,烦恼自会来找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法规变成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我实在没法适应,这就成了当时最大的困难。”
1987~1988年,公司赚钱的途径主要是卖汉卡,把汉卡插在PC机上,卖外国人的机器。但是,公司终归还是要做自己的机器,这就涉及解决生产批文的问题。不幸的是,公司没办法拿到这个批文,理由是没资格生产。
柳传志还记得,当时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副院长到电子部去谈,希望看在是中科院自办企业的分儿上,给他们生产批文。电子部的人一句话就给堵回去了,他说我们国家引进了80条生产线,没有一条做得好的,为什么还要给你们呢。
不单单是生产批文,由于公司不在编制内,也拿不到外汇指标。一个属国家所有的企业有美元指标,就可以按两三块钱的人民币换一美元,否则就要在黑市上换,六块钱、七块钱、八块钱,甚至更多。
公司没有办法,只能采取后一种方法。不但花的钱多,还整天担心被抓。
柳传志把这一点归结为5个字——“不公平竞争”。
更麻烦的是进口问题,当时的很多计算机的元器件都要进口,国家不给你进口批文,也得“求助”于黑市。而买走私的物品,按国家当时的规定等同于走私。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二次买卖。有进口批文的人买到了东西也走私,他们会把东西低价卖了。比如国内有一些国家规定允许生产PC的厂,他们的PC由于质量等问题卖不出去。这些厂就动起了歪脑筋,拿进口批文买元器件,再转卖给未获得批文的公司。
不走私不倒卖,元器件就没有来源,公司只得铤而走险。当时的法律现状使得公司除了面对商业风险以外,还有非常大的政策风险。而政策风险不单单体现在生产元器件的购买方面,也反映在薪酬的发放上。
柳传志经常讲述一个故事,1987年时,公司做销售的同事按照预定的承包合同应该拿到很高额的奖金,他和他的团队一共有6000多块钱,结果却没法发放。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奖金额超过你三个月的工资要交300%的奖金税。大家协商之后,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一是不发了,跟员工解释,但这显然行不通,尤其对于一家年轻的公司,信用对外重要,对内也同样重要;二是发了工资、奖金再交了税,这样做也有不妥,会影响资金流动;最后一个办法就是,不入账,拿支票换了现金发放。
为不失信于下属,柳传志决定采取第三套方案,他让公司财务人员从银行开具现金支票,然后跑到广州找当地的一家企业换了现金30万。没想到,第二年东窗事发,换现金的单位出了事牵涉到了联想。公司受了警告处分,也罚了钱。
这件事到底有什么不合适呢?中关村的其他公司都是真的民营企业,赚了钱是自己的,联想不同,性质上是民营,但当时还被当做国有企业。这件事使得公司的财务制度经受了第一次的严厉审查,也导致了柳传志个人生涯中的又一次危机。经过一番紧张的解释、坦白、私下与公开地承认错误,再加上多方斡旋,事情才算过去了。
但是,柳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