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体制约束
却发现,自己在员工中的信誉有很大提高。大家私下谈论:“柳传志不说就不说,说了的话就是坚决敢做,而且敢担风险。”凡是为企业利益做的事,遭遇当时的政策商业风险时,第一个站出来的肯定是柳传志,敢于承担风险的人也是他。

    是的,制度是死的,再怎么恨它,公司还是要继续朝前走。但这时,经历过几次惨痛经历后,柳传志的身体开始“抗议”了。

    1987年春夏之交的三个月里,他先是头晕,然后失眠,日夜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又突然惊醒,满心恐惧,心跳不止。有一段时间实在无法支撑,只好住进了海军医院。他在那儿住了三个月,天天跑步,慢慢调养。

    医生诊断说他是神经系统紊乱,也许是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先兆,却无法解释病因。当时,他的老搭档李勤也落下了心房纤颤的毛病,只有他俩知道,彼此的病都是那被挪用的300万吓出来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工资水平。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柳传志的月薪105元,比他资格更老的研究员是115元,而比他年轻的工程师是97元,大家的工资相差无几。按当时的物价水平,像柳传志这样的家庭仍然需要节衣缩食。他们一家三代住在计算所东院墙边的屋子里,12平方米的房间,从1971年搬进来已经十几年了。刚到这里时,柳传志夫妻俩自己动手把房屋四周糊上报纸,在顶棚架上竹席。尽管他们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曾经是一个自行车棚,但相比于之前一家人分居男女宿舍,以及待过的那个大型机房的狭小过厅,已经不错了。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曾这样描述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时代,自由的气息在空中流动,人心随着希望不断加快的节奏跳动;在这个时代,在漫长的沉寂中积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喷薄而出。”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这样一种气息的催促下,夹杂着种种损人利己、蓄意欺骗、违背承诺的社会现象。柳传志在成功后,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创业艰难,总结出了三个不易:“第一个不易是跟环境去磨合,不要说去改变环境,就说去适应环境,也要受很多委屈;第二个不易是同事之间的同心协力;第三个不易就是我自己的身体,这个困扰非常之大。”

    他曾用“42度下孵小鸡”来形容联想创立之初时的艰难环境。42摄氏度下,一个鸡蛋能不能孵出小鸡来?能,但就那么几个,必须生命力极强的鸡蛋才能孵出来。联想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鸡蛋之一。

    公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来自于汉卡。柳传志当年所在的研究室有一项成果——联想汉字系统。要做汉字系统本身,就要把主持这个汉字系统的设计研究人员倪光南请到公司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是需要钱的,倪光南来了以后,公司需要把他的研究成果推广出去,推广需要资金。怎么去挣钱呢?柳传志又研究了一套现实的方法——员工可以给人维修机器、可以给人讲课。

    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解哪个单位有进口的机器,然后和人家联络,说我们可以做维修。当时刚好科学院有500台进口机器,他们计划着要把这个事抢到手。如愿以偿之后,却是新问题迎面而来——维修机器需要地方。

    柳传志当时做了个对比,比如1000平方米的房子,计算机排开占500平方米,留500平方米做操作空间,维修这活就不累了;如果是600平方米的房子,500平方米摆机器,100平方米做维修,工作量就翻倍了。当时公司选择了第二条模式,所以工作量大得不得了。当时和柳传志一起的同事老蔡,后来是公司的书记,比柳传志大六七岁,天天搬机器搬得腰都直不起来。柳传志也参与了,所有人都在搬,大家一起艰难支撑着。

    那时还有很多非常苦的故事,比如大雨天舍不得打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简介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目录 > 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体制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