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章 “特”不起来的特区
年闯海南的大陆人,大多数都走了。像我这样留守的人不多了。”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开餐馆的老杨感慨说。餐馆客人不多,作为老板的老杨居然有时间看着我吃饭,陪着我聊天。

    老杨是陕西人,也是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因海南建省、设立经济特区而涌动起来的“闯海潮”裹挟而来的。他见证了近20年来海南经济兴衰、人潮涨落的全过程:“我是一路赶潮,1988年海南建省,我从陕西辞去工作来到海口,1992年洋浦签约,我又从海口赶到洋浦。嗨,说句实话,小小的洋浦,就是整个海南的缩影。最初人们对洋浦经济前景的期望值很高,淘金者从全国四面八方大批涌来,如今,这些人走得都差不多了。我也尝试过很多东西,都失败了,如今只能靠这个小饭馆维持个基本生存。等客人少到都无法供得起我自己的伙食,我也该离开了,像海南的农民一样,去广东,为别人打工。”

    “嗨,一个省光靠旅游,是富不了的。旅游是人旺财不旺。”在海南最南端的旅游城市三亚,一位来自“大陆”的湖南“的哥”,一边开着车,一边对我阐述着他所理解的地域经济学。在他头顶上方,用毛泽东肖像做成的吉祥物随着道路的颠簸不断晃动着。

    是的,旅游业仅仅富了像三亚这样的少数海滨度假胜地,海南腹地的城镇和农村还是很穷的,甚至像海口、洋浦这样的大陆“闯海者”争相涌入的沿海城镇,如今也呈现出某种衰败、萧条、冷落的迹象。如今的海南,除了三亚等少数旅游城市尚有一些外省农民工,大部分地区与其说是移民输入地,不如说是移民输出地。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当时,海南似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启动十年,中国决策高层有意让海南成为第二个台湾岛,所以给予海南极为特殊优惠的特区政策;地利:海南靠近港澳台、东南亚和珠江三角洲,位于大中华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地区;人和:大批人才涌入海南淘金,有所谓“十万人才下海南”之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南未能搭上“金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

    “海南衰落的原因很多,有领导不力的原因,也有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失误的原因,”在北京西城区一栋老式楼房中,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先生对我说,“我去过海南多次,也与当地人谈过这个问题。海南建省后,经受过多次打击:汽车走私案被曝光,是一次打击;后来房地产泡沫破裂,又是一次打击。”

    但在广州中山大学周春山教授看来,海南衰落的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发展工业。

    “俗话说,无工不富。海南观光业名声在外,但旅游业是旺人不旺财,过分倚重旅游业而忽视制造业,是不对的。”周教授说的“旺人不旺财”,与我在三亚遇到的那位湖南农民“的哥”说的“人旺财不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周春山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我的采访时,拿广东东莞与海南相比,试图说明他的“无工不富”的理论:“在海南,无论是汽车走私,还是房地产热潮,还是过分注重旅游业,背后都是捞快钱、发易财的心理在作怪;东莞则不同,虽然没有海南那么大的宣传声势和媒体关注度,但踏踏实实地吸引外资,从最初无人看好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干起,结果闯出一条致富新路。”

    周教授还指出,海南对姓资姓社的问题、对洋浦开发是否卖国有过很大的争论,影响了外资投资的决心,也使自己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后来到1992年*南巡,中国全方位开放,海南也就更没有太大的优势了。周春山回忆说,“洋浦开发之初,很多内地人才涌往洋浦,包括我的许多同学和熟人,我那时想去还去不了呢!但现在他们都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农民工调查简介 >中国农民工调查目录 > 第五章 “特”不起来的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