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财政补贴: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
定了粮食补贴政策。其补贴形式总的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对粮食生产投入的要素实行价格补贴,如印度的化肥补贴;印度尼西亚的种子补贴;前苏联的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化肥补贴等,通过使农民降低生产成本而促进粮食生产。第二种是对粮食生产者进行支持补贴,此即由政府规定粮食价格的下限,限制自由市场行情在粮食供过于求时无限压价。美国是较早实行这一政策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形式是,商品信贷公司接受农民的农产品作抵押,付给农民融通资金。如果行情有利,农民可以把抵押的农产品出售归还本息;如果行情不利,农民可把抵押的农产品所有权转让,即商品信贷公司用融通资金购买了农民的剩余产品。法国政府也是采取的这种形式,每年支付的价格补贴约占当年谷物总产值的一半。第三种形式是对粮食消费者实行补贴。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所研究的37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其中有31个国家在1968年~1980年期间实行了消费者粮食价格补贴。前苏联的食品价格补贴也较高,1976~1980年间占国家预算的9%以上,在1981~1985年间上升到12~13%。不过,近年来,许多国家发现,执行这项政策的结果,一方面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另一方面使国内供应压力加大,从而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开始认真研究如何削减食品补贴的方式。这在过去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中最为突出。而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粮食消费的价格补贴,不过他们主要是补贴低收入的穷人和病残者。如美国,约有10%的低收入居民与病残者享受食物价格补贴。

    中国的粮食补贴补了一些什么呢?我们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总的来看,既有对粮食生产者的支持补贴,也有对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间接补贴,而更多的则是对消费者的价格补贴。还有一类是绝大多数国家没有的对粮食经营者的亏损补贴,不管是政策性的亏损还是经营性的亏损,国家都一揽子搂在怀里,统包统补,其结果自然是补贴越来越多,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而有趣的是,国家每年拿出了近1/5的财政收入补贴到了粮食里面,而却很少有人领情:农民没有得到明显的实惠,消费者没有感觉到补贴的存在,作为国家粮食经营者的粮食系统更是叫苦不迭:补贴不足、亏损严重、日子难过……费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追根溯源,认真看一下中国粮食补贴的来龙去脉。

    中国的价格补贴政策始于1953年,但当时并不包括粮食,而只限于絮棉。1953年出台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本着国家不赔不赚的原则进行的,无论是统购价还是统销价,都基本上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无补贴一说。1953年6种粮食的平均统购价(原粮)每50公斤6.76元,统销价为11.68元(成品粮),基本平衡,略有盈余。一直到1960年,虽然统购价几次调高,但统销价也相应作了调整,国营粮食系统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还略有盈利(含有加工利润)。

    真正的粮食补贴产生于1960年。出现粮食补贴的直接原因在于粮食购销价格的倒挂。总的来看,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53年~1960年以前是无补贴时期,当时国家的粮食经营略有盈利;(2)1961~1978年,国家主要补贴粮食的经营费用;(3)1979年以后,国家不仅补贴粮食的经营费用,同时还要对粮食购销价格倒挂进行补贴。具体过程如下:1953年我国实行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粮食的计划收购价格与计划销售价格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购、销牌价确定的。国务院在关于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中明确规定:“计划收购价格,基本上按照现行的收购牌价。”“计划供应价格,目前基本上按照现行的零售牌价。”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当时的粮食统购价格还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简介 >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目录 > 一、财政补贴: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