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补贴: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
不堪重负的国家财政
财政补贴,是中国财政最大的包袱。在计划经济体制里,商品的市场属性受到扭曲,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不得不从财政拿出大笔开支,去维持低收入、低消耗的消费格局,既要补贴生产,又要补贴消费。从吃的粮食、食油、猪肉、蔬菜到用的煤炭、液化气、电力以及住房、交通甚至小学生的课本、几毛钱一块的肥皂……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补。据统计,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国家财政一年用于各种补贴的钱达1000多亿元,占了国民收入的1/3。
而在所有的补贴中,粮食补贴因为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财政最大的一笔开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许多补贴都取消了,惟有粮食补贴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越补越多,到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地步了。
从1961年至1978年的18年里,粮食商业经营平价粮油国家平均每年补贴24.06亿元,用粮油工业、运输企业和议价经营实现的利润2.55亿元冲抵后,国家净补贴21.51亿元。
1979年后,随着粮食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而销售价格未有同步增长,以至国家财政补贴逐年增加。1979年达到85.39亿元,是1978年的4倍;1979年则一下子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3.59亿元;1981年达到142.93亿元,1983年达到187.55亿元。到1984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34.29亿元,用粮油系统经营利润冲抵后,国家净补贴209亿元。当年国家财政的物价补贴为373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5.5%,粮油净补贴则占了国家物价补贴总金额的一半还多。从1971年到1990年这12年时间里,国家拿出的粮油财政补贴共达1905亿元。
这还只是粮食提价的补贴,若加上粮食系统的亏损补贴,则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无论是经营性亏损还是政策性亏损,反正都得由国家补。从1961年开始,国家开始对粮食系统进行亏损补贴,当年补贴就达18.6亿元,以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逐年增加,越补越多。到1989年,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的总补贴达到343.7亿元;1990年达到477亿元,占所有财政补贴的一半,占全部财政收入的1/10。
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许多商品走向了市场,因而也逐步取消了补贴。但由于粮食的特殊地位,我国继续实行高价收购、低价出售的政策,加上粮食系统政企不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混在一起,财政补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到目前,中央一年的财政预算才3000到4000亿元,而粮食补贴就达700亿元至800亿元。其中,中央光用于专储粮的保管费用和利息补贴、中央和地方用于共同建立风险基金的补助、对粮食企业的老挂账的利息补贴就达292亿元。
700至800亿元,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也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数字。难怪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上任伊始,第一步就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他坦然承认:粮食系统的经营性亏损和财务挂账剧增,“超出了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中国的财政,犹如落雨背稻草,越背越重了。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财政再也背不动了。我们还是一个经济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本来有限,哪里还背得起这沉重的包袱呢?我们搞经济建设要钱,搞基本建设要钱,而一个粮食补贴就挖掉了我们1/5的财政收入。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追根溯源查补贴
粮食因为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物资,因此,许多国家为了鼓励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有效供应,维持粮食市场的稳定,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