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
,怎么会达到600公斤的消费水平呢?要知道一个月合了50公斤!
不错,现在很少有人大袋大袋地买米了,每个月买的米,很有可能比以前还少。大部分家庭都感觉到,过去按计划供应,每人每餐三两米,吃起来还略显紧张,现在一餐二两米都还吃不下。通过调查,已证实了这一点。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每人每年消费的口粮仅200公斤左右,每月仅十七八公斤,一天不过六市两。
但是,“不吃饭”的人消耗的粮食却更多。吃1斤肉,要消耗7斤粮食,喝1斤酒,要消耗3斤粮食。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人均消费的肉类食品超过6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间接消费的粮食达210公斤,接近甚至超过直接吃的粮食。除此之外,这三市人均饮用酒17.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7.4公斤)多一倍多,相应的每人耗费酿酒用粮约30公斤。
不仅是京、津、沪三市,目前,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人均粮食消费也接近500公斤,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550公斤。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川等产粮大省也不甘落后,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急起直追,人均粮食消费已达到450公斤左右。另有一些省市也开始超过400公斤。这种局部地区粮食消费大幅度增加,也是我国为什么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400公斤,但仍然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一些粮食主产区,粮食消费增加,主要是通过肉食品的间接消费增加。这是难以抑制的消费趋向,是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必然趋势,这就给我们增添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到2000年,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很可能突破400公斤。有人预测,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到时候人均粮食消费需要达到500左右。我们只按12.8亿人口计算,总需求量50295万吨,相差13705万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前驻中国大使郜若素为澳大利亚外交部提供的研究报告认为,以1990年人口为11.4亿为基数,按年增长1.3%计算,到2000年的人口为13亿,按粮食消费的常规增长(1.9%)计算,总需求量为5.47亿吨,人均421公斤;按粮食消费的高速增长(2.7%)计算,总需求量为5.92亿吨,人均456公斤。粮食供给量如能达到5亿吨,则常规方案缺口为5000万吨,高速方案缺口为9000万吨。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预测,到2000年,中国粮食消费结构大致为,口粮占45%左右,饲料粮占35%;工业用粮占11%;种子用粮占3.2%,新增库存粮占0.2%(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人,按人均400公斤,储备率为18%),损耗占4.6%。
2000年转瞬即到,从目前的粮食生产态势来看,基本上能与粮食需求保持平衡,有些预测显然夸大了粮食消费量,低估了粮食供给量,实际上不会有很大的缺口,即使有部分缺口,也可以通过适当进口一部分粮食来解决。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又是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的时候,届时,中国的粮食需求情况如何呢?
国内外学者对此有很多预测与研究,他们大体都是以人口达到16亿作为计算基础。这与我国计划生育部门的人口峰值预测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的布朗先生先后有过三次计算,他以人口16.3亿为计算基础,一是按人均400公斤计算,总需求量为6.51亿吨;二是按人均425公斤计算,总需求量为7.35亿吨;三是按人均478公斤计算,总需求量为7.35亿。据他计算,届时的粮食供给量将比现有产量下降20%,从而得出缺口分别为3.78亿吨、3.84亿吨、4亿吨的三个结论。日本外务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