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吃的“小康”:中国的蛋白质战略
化为1公斤鸡肉。牛羊肉可以通过牧场和草场饲养,粮食消耗较少,发展牛羊及家禽的饲养,是将来中国提高动物食品消费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日本依赖海产品提供动物蛋白。日本的海产品消费量是每年人均81公斤,是世界上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以至目前日本的饮食以米饭和鱼为代表。日本每年从海洋中大约打捞1000万吨海产品。受日本的启发,许多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海产品的捕捞,但到现在,由于大规模的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已接近生物极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有17种主要鱼类的捕捞已达到或超过承载力,有9种鱼类则开始减少。因此,中国选择日本的道路已显然行不通了。
目前中国对鱼类的需求,只能靠养殖业来满足。目前中国的养殖业现在年产600多万吨,但养鱼又会给粮食生产带来新的负担,因为每生产1吨鱼大约需要消耗2吨粮食。
自1978年的农业改革以来,我国用于养殖业的粮食一直在稳定增加,1994年达到1800万吨,几乎占粮食消费量的23%,现在,中国用于养殖业的粮食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国是一个粮食过剩的国家,人平占有粮食1500公斤左右,中国只有他们的1/3,大部分粮食要用来填饱肚子,能用来发展养殖业以此增加肉类消费的粮食相当有限。从这点看,期望我国的肉食品消费一下子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是很不现实的。我们惟有在保证12亿多人吃饱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肉食品的消费,以此改善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假如我们要争取达到美国目前的肉食品消费量,则每人每年还要增加100公斤左右的粮食消费,按目前的发展趋势,还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但这也说明,中国人的粮食消费还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中国的粮食生产还有着较大的需求压力。这也许是需要我们几代人为之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沉重的粮食
我们反复论述过,吃饭问题,永远是中国人最大的难题。过去,我们是为如何让自己吃饱而操心,现在,我们又必须为如何让自己吃饱了还要吃好而困扰。
很显然,我们现在的压力更重、任务更大。
我们已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到1997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只有398.5公斤。这个水平也只能解决我们填饱肚子。
但我们不满足只是填饱肚子,这就需要继续增加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前面我们设想,到2000年,中国宣布进入小康社会之际,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公斤。虽然与生产量还有一定的缺口,我们可以通过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部分粮食,以保证中国人能吃饱、吃好。
事实上,这人均400公斤粮食消费也是我们紧打紧计算出来的一个最低数值。我们且不与那些粮食过剩的发达国家相比,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食物消费结构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消费至少要达到500公斤;而食物消费结构要得到根本改善,人均粮食消费则不应低于700公斤。这意味着,我们真正要达到吃饱、吃好的水平,人均粮食消费要达到500至700公斤的水平。
很显然,这与我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至少在目前这种生产力水平下还难以平衡。
但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区已率先向“吃好”的阶段转化了。据调查,目前,京、津、沪三大城市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已达600公斤,不仅比我国现有水平高出200多公斤,而且也远远高于我国2000年的预定消费水平。
作为京、津、沪的市民,也许会颇不以为然:过去我们买米是用麻袋,如今每个月拿个塑料袋,像顺便买瓶酱油米醋一样,一次就买几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