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人也不满足于敞开肚皮吃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与“红烧肉”情结
在以前许多地方的城市购粮本上,以及农村农家房屋的墙壁上,都印过这样一段名言:“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杂以瓜菜、番薯……”
这是毛泽东同志曾对中国老百姓吃饭标准所作的指示。
这段话现在读来,还有一种如慈祥家长谆谆教诲的亲切之感。这充分体现了共和国领袖对人民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沉重地压在他的肩上,他不能不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研究、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而“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并要“杂以瓜菜、番薯”,实在是当时的一种无奈之举。就是领袖自己,也难以严格遵循这个过于低档的生存标准。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国路线、方针、政策的思考,为了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他也常常对警卫战士念叨,说要吃点红烧肉“补补脑子”。
一碗红烧肉,对于一个国家的领袖,远远不是一种奢侈,但他却把它看得很重很重,因为,在他面前,还有成千上万吃不上红烧肉的黎民百姓。
有一次,他在专列上突发奇想:“通知停车。我要到那个村子里去看看,我要讨一碗红烧肉吃,看能不能讨到?”
结果自然使他失望。这使他认识到,让几亿人吃饱饭不是件容易的事,让几亿人都能吃上红烧肉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他经常念叨农民们的吃食:“我们是社会主义么,我们的农民不该吃窝窝头!不应该……”
他有时敲着装有红糙米和小米的饭碗说:“全国农民如果都能吃上我这样的饭,那就不错了……”
不仅要让中国人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这是这位共和国领袖的一个五彩缤纷的梦。而现在,这个梦需要由我们来变为现实了。
“吃什么了”比“吃了”更有诱惑力
毛泽东同志带着一种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人民。虽然他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留下了光辉的的业绩,但他没有满足让他的人民都吃得好、吃得有营养的心愿。
让人民吃饱了还要吃好,这是他的继任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他们就会必然要求吃得好一点、精一点、有营养一点,这给我们的粮食消费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衡量人们食物构成水平,是以食谱中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质多少为标准的。人体对食品营养的需要,不仅需要植物性脂肪和蛋白质,也需要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是由若干氨基酸构成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是组成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但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比谷物食品的蛋白质含量高70%以上,并且动物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搭配合理而且比较齐全,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合理的膳食消费结构中,动物性食品必须占一定比重。
我们社会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不吃肉,人是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
把吃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直接食用粮食,我们叫它粮食的直接消费,也就是填饱肚子,它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中国几千年为之奋斗力图解决的吃饭问题,基本上都是处在这一个阶段。只有进入8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中国的政府还是中国的人民,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努力增加粮食的间接消费。这就是动物类食品的消费。毛泽东同志颇感兴趣的“红烧肉”,便属于这一个范畴。它是用粮食饲养动物后,人类食用动物肉间接地消费粮食。
随着人们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化,动物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