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节
力的学生,即使他离开了东南大学之后,师生之间仍保持着通信联系。这期间,叶企孙的好友翁文灏在北平香山鹫峰建了一座地震台,因翁本人此时既是地质调查所所长,又是北京大学地学系教授,分身乏术,需要一个能代替他进行有关地震观察测量的人才,于是,叶企孙便向翁文灏介绍了李善邦。

    翁文灏是近代中国地震研究的开创者。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时,翁任副会长,之后连任四届会长。他曾多次率人去地震灾区考察,在一次考察途中,因车祸差点失去性命。但强烈的使命感一直推动着他走在地震研究的前列。鹫峰地震台是中国人自己建的第一座地震台,从筹资、选址、备料、施工直到建成,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地震台建成了,但比建台更重要的是从事地震研究的人选。他对此非常挑剔。

    尽管如此,他仍一眼就看中了李善邦。

    地震台建成时,翁文灏偕叶企孙、丁文江等人来参加竣工典礼。从北安河村一路攀登,到了鹫峰山顶,与一寺庙毗邻而建的就是地震台。

    看着简陋的两间房子,丁文江说,这里风景绝佳,但生活会非常清苦。来这里工作的人的生活条件甚至比不上鹫峰寺里的僧尼。

    叶企孙接过话茬,佛界冀望来世,而我们搞地震的则关注今生,这又像是道家所为。但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可我们却不能无为。来这里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天下苍生谋平安幸福这是我们的初衷,不为一己趋利享乐这是我们的操守。要来的人必须具备佛家的慈悲心怀,还要有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心怀天下,对了,还要有专门知识,懂得地震学知识和物理学测量……现在想来,这个人才还真比选清华校长还难哩……

    大家哄然笑出声来。

    当李善邦出现在翁文灏面前时,寥寥数语,翁文灏就认定这正是他们要找的人。

    为了让李善邦尽快掌握有关地震学的知识,翁文灏特意送他去上海徐家汇地震台学习。这是当时法国人办的国内唯一一家地震观测台,它是为在上海的外国人服务的。当有中国人走进地震台,即使是翁文灏这样有名的科学家介绍来的,那个叫龙相齐的意大利人仍对李善邦多方设防,把他当成了听差使唤,却不教他观测知识。翁文灏知道内情后,利用意大利人特别爱慕虚荣的弱点,去农商部为他弄来一个顾问的头衔送他。龙相齐喜出望外,马上就转变了对李善邦的态度。掌握了地震观测的入门知识之后,李善邦便回到了北平鹫峰地震台。

    鹫峰地震台距北平40多公里,这里荒无人烟。一条羊肠小道,一只瘦弱的小毛驴,一架载人拉货的平板车,李善邦就像蚂蚁搬家那样不辞辛苦,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订购的德国维歇尔式机械地震仪送上了鹫峰,并完完整整地安装起来。蓄电池的灯泡亮了,窗外的月亮突然被电灯光吓跑了,对面的寺庙诵经的声音停了,山下有牧童在惊叫,但那个要命的仪器却对李善邦不理不睬,不管他怎样按说明书调试,指针纹丝不动。

    李善邦赶回清华大学求助。此时翁文灏已被叶企孙聘为地学系教授,但他和地质调查所的人都没有见过这样复杂的仪器。李善邦找到叶企孙,叶此时正以校务会议主席的身份主持校政,他只得将此事托付给吴有训先生。吴有训随李善邦来到鹫峰,仔细看过说明书后,对李善邦说,这不是太精密的仪器,也不必步步按说明书操作,可以反复调试,不会出现问题的。经过先生这样一说,李善邦的胆子大了起来,左摆弄右摆弄,仪器指针果真动起来了……

    叶企孙看李善邦一个人忙不过来,便从物理系实验室调来贾连亨担任他的助手。贾连亨年轻能干,充满活力,来到地震台之后成了李善邦的好帮手。也正是这个贾连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担任过叶企孙的秘密交通员,为抗日作出了贡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