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二节
手下,谅知清华由来及其传统,对乔万选被拒之事,不再追问,也不再派人来校。校务由校务委员会集体领导,冯友兰与叶企孙负责处理例行公事”。(《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第35页)

    从1930年5月下旬罗家伦离校到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长校,将近一年半时间里,在清华大学无校长的巨大真空里,叶企孙以自己非凡的胆识和才能应对越刮越猛的政潮袭击,甚至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直到寻找到理想的长校者为止。在这一点上,叶企孙功不可没。

    1931年初,蒋介石兼教育部长。清华大学的校长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3月17日,蒋介石亲自主持第16次国务会议,任命吴南轩为清华大学校长。吴南轩,江苏仪征人,复旦大学毕业,后留美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一度在美国政府任职,并兼林肯大学教授。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务副主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留学生管理委员、河南大学校长等职。从吴的履历看,也应该算是一个学者型的教育者。但是,由于他背后的政治背景,他与国民政府特别是与国民党上层陈果夫、蒋介石的深层关系,他的学者立场就大打折扣。很有可能,他会把清华变成第二所中央政治学校,在党化教育的思想笼罩下,清华的学术精神和独立品格就会丧失殆尽。

    正是看出了这种危险,清华人才奋起抗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