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位科学家,他在构建这个理论的同时,更多考虑它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他又是实干家,因此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总是努力地去实践它,精细地打磨它,不断地去丰富它。

    在引进师资的环节上,他的指导思想是“重质不重量”。在招生环节上,他的指导思想是“重质不重量”。在日常教学中,他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重质不重量”。

    他并不主张学生多做习题,特别是难题怪题;他从不搞平均主义,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免去一般性课程;他常说学习好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科学家,关键在于是不是有创造性……

    在“重质不重量”的指导思想下,清华大学物理系从1929年至1938年10年间毕业生仅73人,整个理学院也才有361人。据资料显示,因尺度严苛,要求极高,清华大学从1928年到1931年,每年淘汰率都在19%以上,而理学院则是其中淘汰率最高的……

    但是,凡是从清华大学理学院这个窄门走出的人,成才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由于“重质不重量”,叶企孙的教学总是显得与众不同。考试时,他几乎没有出过统一的试题,常常是因人而异,每人领到的考题都不相同。一次,考统计物理学时,叶企孙给王大珩出了一道题,他先给了王大珩一本德文版的统计物理学专著,让王大珩先看完这本专著,然后让他根据这本专著中的论点写出自己的见解。王大珩领受了叶师的任务后有点犯憷,他在中学时仅仅接触过一星半点德文,平时用得最多的是英文。但叶师让他看德文版的专著,自有他的深意,况且这是考试,和学分联系在一起,自然不能去跟老师讨价还价,只得硬着头皮看下去。他那些天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抱着德文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就像战士消灭敌人火力点似的,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去攻克,竟然把专著从头到尾啃了下来,并且给了叶师一份令他满意的答卷。通过这次考试,王大珩不仅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德语水平。当时世界光学研究的中心在德国,这对日后搞光学研究的王大珩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年后,王大珩对叶师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考试仍记忆犹新。

    同样对叶师的考试风格记忆犹新的,还有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其父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其母系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毕业生。李政道少小聪慧,4岁识字,竟能背诵诗文、演算数学题。

    李政道从中学起就遇战乱,一路颠沛流离,竟全是为了读书,从上海逃至浙江嘉兴,又从嘉兴转入江西联合中学,之后又从江西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此时王淦昌已从山东大学转来,李政道正好投在他的门下。就像吴健雄投在施士元门下一样,李政道一踏入大学门槛就遇到名师,这是这位少年才俊的一大幸事。当时浙江大学物理系有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授,一位是王淦昌,另一位是束星北。李政道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业大进,不久就成了人人皆知的优秀生。王淦昌之于李政道,就如当年叶企孙之于王淦昌。李政道活脱一个当年的王淦昌,灵动,聪明,而且是一个热血青年。刚入学不久,正是日寇发动“一号作战”之时,日军企图打通中国南北以联结东南亚战场,自春季开始,长驱直入诸多未曾占领过的地区,致使大西南民心惊悸。为了遏制日寇的进攻态势,国民政府鉴于兵力不足的情状,决定招募新军,号称“青年军”,号召广大爱国青年,特别是正在上学的大中学生踊跃报名。此时的李政道被抗日救国的爱国思想所鼓动,决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青年军。消息传回了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王淦昌想起“莫斯莱事件”,想起当年叶师的教诲,急忙找来束星北教授,遂开始了抢救“中国的莫斯莱”之旅。

    莫斯莱是物理学界非常有名的人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