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门基础课一定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经常阅读大量有关科技的国际期刊,消化吸收到教材中去,才算尽了教授的讲课责任。这使我一辈子有了讲课的指导原则……
胡宁(清华大学物理系第十级毕业生):
我于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听他讲热力学课,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带讲稿,在黑板上写的字和公式也不多,他话说得很慢,部分原因是他稍有些口吃。他慢慢地讲解课的内容,斟酌着每一句话里每一个字,在讲课的同时不断地对他所讲的物理问题仔细地分析和推敲,就像他也是和我们一样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听课的同学也自然地受到他的感染而跟着他一起思考。当叶先生每次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或导出一个重要的公式时,我们都有像是首次共同发现这些结果那样的新鲜感,他的讲解总是非常清楚并且重点突出,有时他站在窗前无言地思考一段时间,同学们也都鸦雀无声地等待着。叶先生为我们“十级”同学开的课程特别多,按先后次序这些课是中级热学、热力学、理论力学和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偏微分方程是热力学课所用的最多的数学,但听叶先生讲热力学并不使人觉得讲了很多数学,相反,我关于偏微分方程的主要概念却是从叶先生的热力学讲课中得来的,现在过去了40年,叶先生所讲授的热学和热力学课程内容仍深刻地留在我脑子里。在理论力学课上,叶先生曾经谈到怎样对待做习题的问题,他说拿到习题看了后想一下,先理解解决的问题,再经过考虑知道怎样去解就行了,不必做很多的习题。我的理解也是如此,习题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课的内容,听课并不是为了做习题,做难题更不必要。在生活中真正遇到的难题是实际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一个月或半年才能获得解决。相比之下,通常教科书中的所谓难题,只不过是一种计算游戏而已。一个会考试或会做习题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这是我在大学读书时听到叶先生和其他老师经常强调的话。实践也证明这话完全是正确的。叶先生所讲授的“分子运动论”是牛顿力学应用于气体内分子运动的重要成果,英国人在这方面作出很多贡献,他们自豪地称气体分子运动论为19世纪英国上空的彩云。这类课,现在一般都是由理论物理教师讲授的,而叶先生作为一个实验物理教师,却在讲课中显示出对理论有很深的修养,讲得既生动又有启发。他在讲完一个课题后总是指给我们有关的参考,使我们感到像是被叶先生引进一个胜境之中,看到里面很多美的东西,但是更美的东西还在更里面。叶先生只是指点一下,要让我们自己进去探求,这种启发我们进一步追求真理的身教和引导,是叶先生教学思想中最宝贵的部分。
唐正寅(清华大学物理系第十二级毕业生):
1936年秋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时叶老师的大名已如雷贯耳,听人说他坚持原则,不讲情面,不徇私情,厉害得很。1936年上热力学第一课时,终于见到了这位伟大的人物了,中等身材,长方脸,口齿伶俐,偶尔有点口吃,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看样子却是挺和气的。他讲课有几个特点:1.难以理解的地方着重讲,反复讨论或写出有关参考材料;易懂的地方一提而过或让学生们自习;2.讲解艺术高超,深入浅出,比喻恰当;3.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讲到温度计,他就提到温度计的玻璃管,事先一定要进行老化过程,以及怎样进行老化;4.批改作业及试卷时特别仔细,若学生证明某些公式不采用通常的方法而运算又简洁时,就多加分,并记下这个学生的姓名,日后常约见谈话鼓励,进行个别指导。
胡玉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第十二级毕业生):
叶先生讲课有经验,对于一些抽象概念,深入浅出,细致讲解,务使学生正确理解。他精选教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