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掉张彭春就是最完美的计划。

    曹云祥的目的达到了。

    那天,当他将自己的去意以私人谈话的方式向张彭春表达过后,张彭春竟无半点挽留之意。他掩饰不住的得意溢于言表。在之后的若干时段里,张彭春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清华园里新主人的角色,尤其是两人独处的时候,张彭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提醒曹云祥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计划。

    曹云祥的计划实施得有条不紊,隐秘而有章法。首先,他兵分三路,一路招来心腹曹霖生,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搅乱一池春水;二是找来少壮派成员庄泽宣,虚与委蛇,说去张之后则让其代教务主任,以此为筹码,让庄发动少壮派们作为倒张主力突起于清华园;三是去外交部历数张之恶行,让其明确表态不用张彭春,这样,即使张彭春在清华园得手也功亏一篑。三箭齐发,箭箭中的,足见曹云祥功夫了得,同时也显露出他已是用官僚政客之手段经营清华。

    书生对书生,学人对学人,即使自以为剑拔弩张,实际上也不免书卷气。拒张活动中,少壮派虽有被曹利用之嫌,但总体看,他们还是师出有名,举止有节的,而且这些年轻教授们其用意在“拒”而不在“倒”,就是拒绝张彭春继任校长,但并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曹用心却在“倒”,就是恨不得立斩张于马下,使其离开清华。少壮派中,诸如钱端升、张歆海等,为了拒张,曾开出一些继任校长的名单,这种很像民主选举的行为让现代人想来颇为好笑,但它确实曾在清华园内发生过。当时的诸多名人,如胡适、梁启超、马寅初等等,都是一时之选。少壮派们手握名单,曾很诚意地去找张彭春,劝其放弃自己的初衷,倘若答应,只要不当校长,许诺张继续留任教务长。吴宓曾征得叶企孙同意后,专门找到梁启超先生,商谈之后达成共识,由梁出任校长,只要张彭春同意,由梁出面宣布三不变政策:“(一)维持现状,(二)不改政策(出洋),(三)尊重张仲述(即张彭春)地位。”吴宓认为这样既维持了张彭春的地位,又避免了清华园的风潮,算是为学校的稳定做了一件事情。这些书生之念和书生之举,比起曹云祥来,显得既正派又幼稚。

    张彭春也是书生,不知江湖险恶,对少壮派们提出的建议深恶痛绝。倘若这个时候他能审时度势,放弃自己长校的念头,事情或许会向着有利于他的形势发展。因少壮派知道他并无长校意图,就会反过来兑现自己的承诺,有这样一股势力支撑,谅曹云祥也奈何不得。

    但是,张彭春却失去了机会。

    非但如此,他却把矛头直接对准少壮派,特别是对吴宓心存隙端,凡事总与其纠缠。从清华遗存的史料、资料及有关著作上得知,吴宓应该是这次事件中最无兴趣加入的人。他和叶企孙一样,似乎都是被少壮派们挟裹进来的。吴宓不止一次在日记里记述自己对此事的敷衍态度。当庄泽宣联络其拒张继任时,他在日记里写道:“宓以张继任,苟能捐弃嫌怨,礼贤下士,开诚布公,则亦幸事。如其不能,则外方继任之人,似范源廉为宜。宓本不喜卷入世网,故此事亦似不参与。惟静待自然之变迁。即张任校长,如竟不能相容,则亦只有另求枝栖,自行所志而已……”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吴宓不仅被卷入其中,而且成了事件的中心人物。

    吴宓时任清华园国学研究院主任,因正在筹办之际,尤需身管教务的张彭春在经费、教学及选调人才上予以支持。对于一个学于斯又教于斯的清华人来说,吴宓对现在清华的利弊看得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在内心深处是排斥以曹云祥为首的保守派的。他之所以与叶企孙、陈寅恪等少壮派形同结党,是有深层原因的。他在1926年1月26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本校最可伤心之事,厥为靡费耗财,而不能聘得优良教员。有学有识之士,如张孟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