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节
倍酸辛。

    center">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center">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center">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而吴宓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陈寅恪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

    而叶企孙和吴宓早在清华学校的时候,就同是明德社的成员。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如今,他乡遇故知,还有什么样的缘分比这更值得让人珍惜呢?

    在吴宓的日记里,叶企孙的名字曾频繁地出现:

    上课如恒。

    晨以二十元美金,邮汇尹任先,请其代交北省旱灾赈捐收款处。闻被灾而死者,已数千万。涓滴何能有济?兹惟求私心之稍安而已。晚,汪影潭约宓及陈寅恪赴imperial restaurant吃饭……复初及企孙亦来。

    从当天所写的日记看,那时候,吴宓、叶企孙和陈寅恪三人关系已相当密切。

    陈寅恪严肃深沉,吴宓机敏活泼,而叶企孙则文静坚毅,没有资料显示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走到一起的,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吴宓的缘故。因与叶企孙早为挚友,如今又同在哈佛,叶经常去吴宓处,这样就可能在吴宓处碰到来访的陈寅恪。尽管这仅是臆测,但却有大量的资料和照片显示三人非同寻常的友谊。

    陈、吴交好,已成文坛佳话。而两位大师同为叶企孙的好友却很少为外人知。想来一是隔行如隔山,二是陈、吴虽命运多舛,至少文名犹在,而叶企孙后来被打成国民党cc特务,是被社会彻底抛弃的人,叶企孙的名字更是被彻底封杀,谁还会记挂他的这些陈年旧事?举例为证,清华著名教授浦江清爱记日记,依浦先生之文章道德,日记当是有事必录有感则发,况他和叶企孙交往甚多交情也厚,但同一天在吴宓日记中显示三人在一起或叶企孙为当事人的情况,在浦先生日记中就没有叶名。以浦先生之风这是不可能的事。笔者臆测,大概是后人在整理先人日记时因考虑叶为“敌我矛盾”故删其名吧。因此,我们称叶企孙为“最后的大师”,除了他的伟大人格和卓绝的贡献外,还在于他是世人“最后”知道的大师,更确切地说,他是大师中的大师。

    实际上,依当年情势,三人走到一起,大概有多重原因,一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依史而论,当时有名的应是叶企孙。陈寅恪、吴宓、汤用彤虽说被称为“哈佛三杰”,也只是当时哈佛学生的定评,而叶企孙则是测定普朗克常数的人,名垂自然科学史,分量自然不同。叶企孙与吴宓算是旧遇,而与陈寅恪当算新知。陈寅恪的性格该是孤傲寡合的,他自己也说“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因此,在他的交友录上,至近的理科朋友也仅仅叶企孙一人而已。

    文理会通是清华学人的至高目标,同时也是国内学子的努力方向。陈寅恪当然知道20世纪的科学会给文学带来什么,他在国外留学多年,对西方的科学成就当是感同身受,要比他人的体会来得深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发表,欧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反应似乎比科学界更热烈。在柏林就有一个“文学会”定期邀请爱因斯坦参加他们的活动,并让爱因斯坦为他们讲解“势、不变因子、反变式、能量张力”,“哲学家们也开始对相对论原理感兴趣,并且打算写一本包括新物理各个方面的书。心理学家、大学讲师以及形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m.沃斯米尔打算从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发现‘创造性思维’的秘密”。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思维”倾倒的不仅仅是科学界,我们从毕加索和达利的画作中也会窥见相对论的影子,在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小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简介 >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目录 >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