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三四章 逼着商人赚钱(上)
   而“史”,近在咫尺。此时距离大顺下南洋也没多久,大顺的实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批判荷兰的殖民模式。

    说荷兰就是商人误国,以国家力量为基础,只为极少数商人发财。

    偌大个南洋地区、那么大的殖民地,能把本国的纺织业干死,这一直都是大顺这边的反面教材。

    当然也包括英国东印度公司,逼的英国纺织业暴动和1701大请愿,这也是个反面教材。

    在这种三观氛围下,这种管控心态也就可想而知。

    即便大顺这边在欧洲口口声声喊自由贸易,但实际上践行的依旧是老马的总结:【早期工业,没有特权和保护是不行的】;【剥离土地、对被剥削者的残酷立法、补贴、特许公司、军队和舰队、强制本国商品优先等等,这些都是工业资本家产生的条件】。

    此时,对于航运和贸易的进一步管控,暂时看来,商人们的反对情绪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

    因为之前他们在波斯和红海,要不得不面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竞争。而现在,这种竞争消失了,被朝廷用暴力手段解决了,在短时间内他们的贸易额是急剧增加、甚至可以说是翻番的。

    朝廷只是在官督层面上,要求商船注册、禁止装载印度商品去波斯土耳其等。

    别的……别的也就那么回事。一些商品,加进口税,纯粹就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不是为了抵御竞争。

    大顺要面临的竞争,并不是别国商品进入本国。而是类似波斯、土耳其、欧洲这样的外部市场,要面临印度或者欧洲商品的竞争。

    而大部分能从波斯土耳其等地进入大顺的商品,都属于大顺基本没啥替代品的。这种时候加进口税,不是保护目的,只是纯粹的增加国库收入的目的。

    比如乳、香,天泽香,没药,之类的玩意儿,非得埃塞俄比亚或者索马里有;比如檀香,主产地还是大顺控制的檀香山、和已经基本算是大顺囊中物的东帝汶等岛屿。

    这些玩意儿,加点关税,那就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进入国库,既不是保护谁、也不是限制谁,只能算大顺一种特色的“中产税”,没钱玩什么檀香?

    对这些玩意,大顺巴不得学一学英国的裹尸布法案呢,所有和尚寺庙必须得买大顺官营的檀香,以增加政府收入,修黄河也好、造舰也罢。只可惜没这行政能力,做不到,而且与民争利的反对声太大……

    基本上,大顺这边已经基本摸到了贸易、关税、走私的脉,有了一个基本的清醒认识。

    而此时,和大顺的欧洲战略息息相关的,关于印度和波斯贸易的管制问题,很有特殊性。

    现在已经11月份了,正常来说,此时货船就可以起航了。

    商人们为了多赚一笔,自然是希望朝廷暂时有所宽容。

    允许商船载着国产的商品,去跑一趟波斯或者红海,在那里卸货之后,就近在印度装一些可替代的货物,比如棉布等,直接前往欧洲。

    因为这年月做国际贸易,是要看老天爷脸色的,一年的季风期是固定的。

    如果在波斯卸完货,直接去孟买装棉布,也是完全可以赶上季风,在风向改变之前前往欧洲的。

    这样,对商人来说,等于赚了两份钱,在一个贸易周期内完成了两次国际贸易。

    虽然,如果说作为一个战时的特殊情况,这倒也没啥。

    毕竟现在一开战、加上对英、丹、葡等东印度公司的打压,使得开战之后大顺的对外贸易量蹭蹭的上涨。而商船、尤其是符合规定的重装商船的数量有所不足。

    虽然造船上开足马力,使劲儿造,新订单也堆积了不少。但造船毕竟不像是在平地上挖厕所,几下就能搞出来。

    按说如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新顺1730简介 >新顺1730目录 > 第一三四章 逼着商人赚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