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轮台之思(三)
必死的。

    或者说,除了皇帝做这件事,其余任何人做这件事,都是在求死。

    包括太子。

    以往的任何改革,总还是有人得利、有人受损。

    哪怕是被骂了数百年的王安石变法,总还算是毁誉参半,还留了一段“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的话。

    但这件事,只有骂名。

    在朝中,几乎必然是“烹弘羊、天始雨”的情况。

    在民间……

    如果发生了洪灾,黄河已经决口了,上千万百姓被淹、数百万百姓衣食无着的时候。这时候,皇帝大力赈灾、官员全力以赴,皆得千古美名。

    而现在,事还未发。

    不提河道变革后的各种零碎的、分阶层的影响。

    比如对商业的影响、盐业的影响、农业的影响等等。

    只说个最笼统的。

    好好的过了四五百年,从来没有黄河泛滥的风险,也不用承担修黄河大堤的悲惨,更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黄河决口……

    却有人要把黄河走山东。

    任何一个山东的百姓,都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

    黄河是啥好东西吗?

    至少在此时的民间看来,黄河就意味着灾难,而并不意味着肥沃的黄河水。

    意味着要出徭役去修黄河堤。

    意味着要面临着黄河泛滥决口的危险——基本上,一年一泛。

    意味着要淹没祖坟,淹没仅有的家产,自己要背井离乡。

    谁让黄河走山东,除了老天爷这种不可抗力,于此时……没人会立生词,只会立一个跪像,跪在黄河大堤上。

    至于刘钰在山东的名声……刨除掉受益的莱州、登州沿海地区。这么说吧,运河沿岸,不知道多少人骂。

    刘钰可不止是毁了一个淮安、扬州。

    随便举个例子,临清城。运河漕米改革之前,20万人口的大城,短短十几年间,剩下了八万人。

    曾经鼎鼎大名的临清关,曾经的山东排在前列的大城,曾经整个山东算是粮价最便宜的地方,因为改革,竟然出现了这样的诗:

    临清官道柳,采掇有饥妇。

    年年旱魃杀五谷,客米千钱仅一斗。

    有饭柳作齑,无饭柳作糜。

    丈夫失纤因病死,妇食老姑兼乳儿。

    春风飘飘柳已深,枝叶老梗伤人心。

    临清最起码还剩了八万人,最起码还有个州城、府县的底子。

    而另一个漕运重镇,张秋……

    《张秋志》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昔者漕运重镇,夹河而城,襟带济汶,控接海岱,输贡咽喉,南北要地。五方商贾辐凑,三邑物阜齿繁。自兴国公行海运,始而萧条,继而凋零,不啻迅风之扫秋叶。廿年间,城廓是而风景非。

    夫志也,一郡一邑之史也。张秋无郡之名、非县之邑,而有其史,可谓兴矣!

    自行海运后,张秋再无其史,此张秋之绝笔。

    愣生生把一个繁华大镇,弄到绝望,弄到士绅写下了“张秋之绝笔”这样的词,作为张秋志的最后一句话。

    临清还剩下的八万人,是因为漕运被废了之后,但运河凑合着还能用,多少还能有些贸易。

    但也仅限于此了。

    一旦黄河再从山东过境,仅存的几个还能支撑的运河城市,全都得死。临清的那八万人,可能也就能剩下三万。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事都怪到刘钰行海运上,而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首先一点,就是之前的山东漕运区,一切配置、水利工程,都不是围绕着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来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新顺1730简介 >新顺1730目录 > 第三十七章 轮台之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