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一七章 乡约村社(二)
    靠着泰州学派深入继承传道,以及即便后世看来也算是移风易俗正面多于反面的乡约,村社里的人对这一切还是基本满意的。

    虽然之前的大基建,确实让村社元气大伤,但现在似乎挺过来的。之后怎么转型,亦或者是别的,这又是以后要办的事了。

    赵立本也不知道,这种乡约村社的体系,是靠着四条腿维持的。

    保甲。

    社仓。

    乡学。

    圣堂。或者叫聚和会。

    其中,保甲是乡社的行政机构。

    圣堂或者叫聚和会,是基层组织,虽然宗教味儿浓,但效果确实不错。

    剩下的,刨除掉必须要缴纳的国课——刘钰没有给他们特殊扶持,因为他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不想立这个做样板。

    社仓和乡学,都需要钱,需要物资。

    筹办这个乡社的儒生,士绅,是善良的,甚至是有些理想主义的。

    应该说,这片24万亩的土地,凝聚了整个江苏省的理想主义实干派的儒生。

    然而江苏省有12万平方公里、48万平方里,1亿5000万亩的土地而非耕地面积。

    同样的配置遍布全省,非要全天下,就要至少200万到300万同等信念、同等水平、同等真的不计钱财的乡绅、士绅、儒生、生员。

    不管怎么说,筹办这个乡社的儒生们,真的不是为了挣钱。

    他们不收租。

    然而即便不收租,缴纳国课之外,社仓、乡学,以及刘钰强迫的淮南垦区大基建,这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

    10%的土地收入要缴纳国课。

    不多,但问题是税制改革后,要缴白银,不缴实物,在刘钰利用东北南洋商品粮冲击江苏粮价的背景下,实际上的缴税额度,在15%左右,甚至更高。

    而且因为运河才修通,所以资本包买商弄得铁轮机下乡这件事,还没有把这里吃掉,他们手里真的没有足够的白银。

    12%的土地收入,要进入社仓,以备不时之需。

    平均8%的土地收入,要维系颜李学派设想的8岁入小学的教育体系。

    加上这几年搞运河海堤基建,即便可以选择出徭力,但实际上也得需要支出,这又几乎每年15%。

    除此之外,乡约乡社保甲等,还要组织百姓修河,榨油,染布等,加上治水修河修堤,这又使得乡社的徭役,每年平均在70天左右。

    还有鳏寡孤独的赡养,一些孤儿的成年前的授田……

    即便压到这种程度,但凭借着士绅的善心、无有地租和地主占地问题,以及理想主义儒生扎堆于此甚至自掏腰包,以及出徭役的地点都在家门口不远,竟倒让一些人的日子也还过得下去。

    保甲制和圣堂组织下,以保甲为基础、以圣学为纽带,组织的助耕社,互助社,初步解决了耕牛不足的问题。

    一些理想主义的学医的,也经常来这里免费帮着村民治病,也省下了一大笔开支。毕竟李塨当年就是学医的,颜李学派里面,分斋教育下,所谓“生活就是圣道”的理念下,学天文地理医学农书的人着实不少。

    加之严格的授田制,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土地买卖,也坚决反对佣耕制,保证耕者有其田,保证了土地不被兼并。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不是说他们做的不好,而是外面发展的太快,使得他们已经撑不住了。

    他们被资本主义萌芽区包住了。靠一片24万亩的土地,是没办法搞全面的自给自足的。

    这一点,赵立本的老婆是感触最深的。

    这些儒生不错,为了体现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理念,也得益于圣堂聚和会这样的准宗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新顺1730简介 >新顺1730目录 > 第八一七章 乡约村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