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爱的奉献
    恩来把他无私的爱奉献给了人民,如今,人民又把更深厚的爱热烈地“回赠”给他。尽管国家,江苏省和淮阴,淮安两级市都为建纪念馆拨出了专款。但是,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他们期望周总理的纪念馆能建设得更壮美,期望配套设施更完善,于是,人们自觉地向周恩来纪念馆献出自己的一份份情和一份份爱。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一份汇款数额为七十元的汇款单从广州通过邮路抵达淮安。这是新华社将周恩来纪念馆即将开工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以后收到的第一份赠款。赠款人没有留下姓名,附言栏内也没有写下任何话。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凝聚在这无言的爱中。

    此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单雪片似的飞来,接连不断。

    各单位纷纷捐款。江苏省交通厅一下子拿出一百万元,江苏省农行赠款二万元,江苏省糖烟酒公司赠款一万元,淮阴市水利局赠款三万元,淮阴市供电局赠款二万元,淮阴市卫生系统赠款四万九千元,洪泽县委赠款二万七千元。……

    全国各地的党员和普通群众纷纷捐款。淮安市流均镇党员捐款一万二千五百元,新沂市王庄粮管所捐出奖金二千元,河南禹县张中杰捐款三百零二元,高邮一沟供销社职工何凤山捐款五百元,淮安市个体户宋健祥捐款二千元,淮安市农妇孙秀英捐款二千元……

    国外宾朋、华侨也纷纷捐款。旅日华侨江苏同乡会部分朋友赠款五十万日元、旅日华侨宋胜雄先生赠款十万元,一位美籍华人委托上海的亲戚为其赠款二百元。台胞翟佩环也向纪念馆赠款一万元……

    金国梁,安徽马钢耐火材料厂工人。他写信的信纸是正面已经写过字的废纸,寄信的信封也是用一只旧信封翻制的。他在信中写道,周恩来纪念馆的工程我虽出不了力,但可尽一份心。他向纪念馆捐款一百元。

    秦连彬,一九九零年底入伍的淮安籍战士。他向纪念馆捐出了他刚刚领到手的第一月津贴。

    王帼美,江苏省石城联合经营公司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五十年代,她曾在淮安读过书。离开淮安,已有三十一年。三十一年的怀念,使她慷慨捐资三百一十元。

    汇款单上的附言火一般烫人:

    “我想念总理。燕化人想念他,四五青年想念他。”

    “盼望纪念馆早日建成,建设四化需要总理的精神!”

    “我寄去的钱太少了。但是,为建造总理的纪念馆,我认为有意义。”

    “为建周恩来纪念馆捐款,只要能如实收到就行。”

    为了能使周恩来纪念馆早日建成,淮阴市教育局、扬州市教育局等三十三个教育单位还联名发出一份倡议书,为周恩来纪念馆及馆区景点添砖加瓦,下面是人们为周恩来纪念馆捐款赠物的全过程中一些感人的小镜头:

    淮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正走在去周恩来纪念馆筹建处的路上。

    老人叫吴希侨,他是淮安师范离休的老校长、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老人处处以周恩来为楷模,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个人生活上十分简朴,每日中餐只是一碗米饭、一碟青菜豆腐,家中陈设也很简陋,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只老式书橱、一张旧写字台和几条旧木凳。他把节省下来的钱都资助了别人。学生生了病,他捐款,学生生活困难,他捐款;学校盖幼儿园,他照样捐款。淮安师范美术班学生李红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上学不久,唯一的哥哥又好不容易成了家,从此,她的经济几乎断了来源。李红学的是美术专业,颜料及笔墨纸砚都需要钱。她整天忧悒满怀,愁眉不展。吴老听说后,主动找到她,承担了她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费用。

    今天,吴老带着一百元钱是去向周恩来纪念馆捐款的。周恩来是他最崇敬的伟人。为周恩来建纪念馆,他怎能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爱的丰碑简介 >爱的丰碑目录 > 第十一章 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