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淮安驸马巷七号内的周恩来故居,其后院墙角有一株清妍虬劲的腊梅树,每到严冬季节,绽萼含苞,竞相怒放,使偌大个楚城的上空,仿佛都弥漫着扑鼻的馨香。相传这株梅树,是大鸾(周恩来乳名)诞生那年,周恩来祖父亲手栽植的。如今虽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雨雪风霜,却越发长得叶茂枝荣,花蕊勃发,香意盎然。到淮安周恩来故居瞻仰的人们,在充分领略周恩来的硕德浩气、亮节高风之余,总要伫足在这株“一品梅”下流连忘返,油然引发无限绵长的遐思。
早在一九八五年梅花绽放的季节,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就曾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周恩来故居。参观后他激情难抑,挥毫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参观总理故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dfn>ht<a href="
tp://w" target="_blank">
tp://w</a>ww?99lib?net</dfn>育。……深切怀念周总理,向全党楷模、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一九九一年六月,当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开馆之际,江总书记又一次在日理万机之中抽暇书写了珍贵的题词:“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幅题词墨宝,两次殷切的召唤,号召人们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像“百花效梅”那样,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德。
“梅开几度见慈容,小院春秋世纪风。何虑安危临虎穴,惟凭勇略挫妖锋。”周恩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戎马岁月和革命生涯的洗礼,锻炼出一副梅干般的铮铮铁骨和傲霜斗雪、蔑视强权的坚强意志。他在处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中,拨开迷雾,巧发微中,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在梅园新村国共谈判中,临危不惧,从容机警,智斗狼犬,遏制“独裁”;在“文革”这“欲罢不能”的浩劫中,他巧妙斡旋,砥柱中流,为“四人帮”彻底垮台和邓小平重新崛起,巧布棋局。……上述几掬浪花,足以展现他“岁寒色不凋、凌雪香益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腊梅品质和气度。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同样是周恩来最伟大的政治道德和最光辉的人格力量的写照。遵义会议上他自觉让贤,终身笃于协理,甘当“二传手”,以超人的智慧和忠诚,成功地协助毛泽东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时时处处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周恩来谦逊恭让不居功,还表现在他处理家乡的故居、祖坟地等小事上,见微而知著。周恩来十二岁离开故乡淮安,从事繁重的革命工作数十年,“少小离家老大不回”。虽然他一直怀念故乡人民,思念故土的桥溪巷陌,但从未回乡探亲。建国初期,他就严格要求淮安的亲属和邻居不要说出他住过的房屋,以后又多次要求当地政府“万不要引人去参观”。并且“永约三章”:“不要群莺集;不要惊飞梁上燕;不要添砖加葺。”一九六四年,周恩来派侄儿周尔萃返乡,把祖坟深埋,平掉坟头,并叮嘱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祖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他坚持这种主张,并和邓颖超约定,在他逝世后,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上。这是何等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千百年来“衣锦还乡”的官场显贵作派,在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中荡然无存。他真是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土壤中的一枝“俏不争春”的梅花呵!
“梅花开在百花前,祛寒先报一枝春。”据一位研究周恩来的专家介绍,他在研讨中共党史的过程中,发现有“周恩来之最”的史实,竟然多达百处。譬如:周恩来首创由旅欧支部选派年轻党员对团实行政治领导的组织形式;周恩来最先在欧洲实现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周恩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