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的房子不能修”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时,街上的路灯眨着惺忪的睡眼。古城淮安静静地躺在古运河的怀抱里。

    这时淮安县委值班室的电话铃清脆地响了起来,正在值班的一位县委副书记随手拿起了电话听筒。原来是国务院办公室吴庆彤同志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这位负责人在电话中说:“最近周总理听到反映,要动员住在他家的居民搬家,还准备整修房子,准备开放让人参观,请县委调查有没有这样的事,向国务院办公室汇报。”为什么周恩来对这件区区小事如此关注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周恩来故居在淮安城中心的镇淮楼和西北角的文通塔之间、驸马巷和局巷相接的地方。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小院落组成。东边院子大门向东,临驸马巷,原有三进十三间房屋,其中第三进的三间是周恩来诞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二进两间北屋和拐角相连的三间东屋是周恩来幼年读书的地方。西边院子大门向南,临局巷,原有三进十九间房屋,其中第三进有西南堂屋三间,是周家最古老的主屋;前有小屋两间,叫“亭子间”,是周恩来过继母的住房。周恩来幼年过继给陈氏以后,就住在这里。在主屋和“亭子间”之间,有一眼水井。在这个院落的西北角,是一片较大的菜园地,过去曾有茅屋。

    这两个院落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淮安做县官时和他的二哥周亥同合买的。买了这处住宅以后,他们就在淮安定居下来。由于周攀龙做官时间很短,不太富裕;他们两房人口很多,又没有田产,所以住的也不宽敞。周攀龙去世后,家里一天天穷下来。周恩来的父亲仅仅在外面做点小事,因此也就没有能力把家属带出去生活。

    就是在这所宅院里,一八九八年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周恩来同志。他从出生到十二岁离开家乡,这段童年生活,除在清江浦外祖母家三年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周恩来童年时代在家乡的生活,虽然是珍贵的、多彩的,但却是艰辛的、伴和着愤懑、不平和泪珠的。他热爱哺育他成长的这块土地和人民,怀念那些帮助他健康成长的人们和童友,却憎恶他出身的那个封建家庭,经常不断地对这个封建官僚家庭进行分析和批判,尤其是他生前对故居处理的全过程,都成了教育亲属、教育干部、教育革命群众的一份生动教材。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县委就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倒塌的房舍进行了初步维修。这表达了故乡人民的愿望,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对于这样一个诞生过伟大历史人物,富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地方,怎能任其破落倒塌呢!不进行维修才是对革命失职。可是,当周恩来一九五二年从侄儿尔辉的来信中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很快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修理费。

    一九五三年,周恩来派警卫员护送在京的八婶母回淮安临行之前,他交代警卫员几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淮安县委把他的旧居处理掉。县委很理解周恩来的高尚品德和严于律己的革命精神,但他们有理由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干部群众的心愿,因此后来对西边宅院的三间堂屋,又进行了较大的整修。那是整个旧居的一处主要建筑,因年久失修已经有点危险了。

    这件事终于也传到了周恩来那里。为此,一九五八年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还吃了批评。周恩来说:“听说你们把房子翻修了?这不好!我不是一再给你们带信吗?”王汝祥说:“是修了。因为尔萃是军人,我们是作为照顾军属处理的。”周恩来摇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我的房子不能修。坏了可以拆掉,砖头、木料可以盖工厂,我有权这样处理嘛!”

    六月二十九日周恩来还特地写了一封长达五页的信请王汝祥同志转交给淮安县委,信中说:“前接我家弟媳陶华来信,得知县委准备修理我家房屋,我认为万万不可,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百世丰碑简介 >百世丰碑目录 > “我的房子不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