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与余叔岩
舞台”商量后,提前返京。

    在梨园界,师徒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打对台,是经常发生的事。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他们故意要和对方过不去,而只是巧合不幸遇上罢了。

    梅兰芳迁居上海后,京城戏院旦行的领袖人物也就是程砚秋了。在这几年里,尽管程砚秋其间出国考察了一年多,但相比梅兰芳,京城的观众还是看程多于看梅的。因此,1936年,当离京数年的梅兰芳首次北返,并且重新登台,自然吸引了大量渴求已久的梅迷们。加上他将票价只定为1.2/张,并不昂贵,而且与他配戏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有老生杨盛春、小生程继仙和姜妙香、丑角萧长华等,演出的剧目又多是梅派名剧。所以,包括杨小楼在内的名角儿自知不是对手,也就主动减少演出场次,避开梅的锋芒。只有程砚秋毫不畏惧。

    这个时候的程砚秋也早已不再是只为吃饭而唱戏的普通演员了,他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也对戏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出国了一次,不是演出,而是考察,他对自己长期的演出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同时,他对师徒关系,对打对台戏,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他不再以为与师傅打对台就是对师傅的不敬,相反,他认为只有一代超越一代,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出于自身生活的考虑,也为了不影响全团演员一家老小的生活,面对师傅的强大号召力,他也不能退缩。于是,他执意在前门外的中和戏院,在杨小楼等人每周只敢演一场的情况下,坚持每周演出两场。

    虽然程砚秋的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演出剧目也都是程派拿手戏、《碧玉簪》、《青霜剑》、《鸳鸯冢》等。但是,在这场师徒对决中,他还是不敌梅兰芳。除了梅兰芳的号召力,以及久未在京城露面的原因外,也有其他客观原因。比如,程砚秋所在的中和戏院离梅兰芳所在的第一舞台相距只有两里路,观众花同样的价钱,不如去看梅兰芳。另外,中和戏园只能容纳800人,比第一舞台要小许多。所以,单纯就观众人数论,程砚秋也不可能胜得了梅兰芳。

    此番师徒对台,外界传言甚众,多是说徒弟程砚秋故意为之,实有不敬之嫌。当然,支持程砚秋者也有不少,他们觉得他能够不惧师傅声威,勇于挑战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这于他自己,于中国戏剧都有益无害。

    整个1936年,孟小冬因为身体原因,很沉寂,不怎么登台,甚至不怎么露面。梅兰芳返回北平的消息,她是应该知道的,哪怕没有人特意告诉她,她也能从报纸上刊登的演出广告中获悉,只不过,无人能知道她当时的真心内心。也许暗起波澜,也许无动于衷。

    完成在北平的那三件大事后,梅兰芳重返上海。次年5月,孟小冬南下上海。这次,她是应邀来参加黄金大戏院搬迁后的开幕典礼。

    开幕典礼很热闹,除了孟小冬,戏界还有专程从北平赶来的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名武生李万春,还有老生马连良、名旦张君秋、“芙蓉草”赵桐珊,以及叶盛兰、马富禄等。杜月笙笑言,这“可称得上是一场‘群英会’了”。典礼后的第一场戏,是马连良和张君秋合作的《龙凤呈祥》。不过,最出人意料,也最出彩的一个环节,是开幕仪式中的剪彩礼。主办方别出心裁,特别设计了孟小冬、陆素娟、章遏云三位女伶参与剪彩。

    令人奇怪的是,既然又是一个名伶齐聚的场合,主办方大费周张从北平邀请名伶,却为什么单单缺了生活在上海的梅兰芳呢?难道为了避开孟小冬?其实,梅兰芳此时并不在上海,而是去了长沙和汉口。三月左右,他到长沙演出。之后,他第四次赴汉口演出,随行的有萧长华、奚啸伯、王少亭、刘连荣、王泉奎、朱桂芳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是他新创排的应合抗战的大戏《生死恨》。

    因此,不论有意还是无意,此次,梅、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梅兰芳和孟小冬简介 >梅兰芳和孟小冬目录 > 与余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