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与余叔岩
了”。当她失去了感情依靠时,她这才觉得“能长期演出”是她的“雄心壮志”。只可惜,她醒悟得迟了些。

    生活在北平的孟小冬,并不拒绝南下上海;生活在上海的梅兰芳,当然也不拒绝北上北平。一旦有机会,孟小冬明知道梅兰芳生活在上海,也还是心平气和地南下;梅兰芳明知道孟小冬生活在北平,也照样坦坦荡荡地北上北平。只不过,梅兰芳在离开北平长达4年之后,才于1936年回了一次北平。

    此次回北平,梅兰芳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收了李世芳为徒;二是见了杨小楼最后一面;三是跟弟子程砚秋打了一次对台。

    和梅兰芳一样,杨小楼不仅是京剧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爱国志士。北平、天津沦陷前,冀东24县已经被汉奸所控制,距北平不远的通县就是伪冀东政府的所在地。1936春,伪冀东长官殷汝耕为庆贺生日,在通县举行大规模的堂会。此时,北平最大名角便是杨小楼,他也就成为他们的主要邀请对象。但是,他们无论是以通县到北京乘汽车只用一小时为由,还是允诺给加倍的包银,甚至提出加倍的包银还嫌少的话,任由杨老板开,杨小楼始终不松口。

    梅兰芳回北平后,去探望杨小楼,和他说起此事,劝说道:“您现在不上通县给汉奸唱还可以做到,将来北平也变了色怎么办!您不如趁早也往南挪一挪。”

    杨小楼似已做好了“北平变色”后的准备,他说:“很难说躲到哪去好,如果北平也怎么样的话,就不唱了,我这么大岁数,装病也能装个十年八年,还不就混到死了。”

    一年后,北平沦陷,杨小楼果然称病再也不肯登台,不久就病逝了。因此,梅兰芳这次和杨小楼相见,竟是他俩的最后一次。

    众所周知,四大名旦中的梅兰芳和程砚秋关系最为特殊。程砚秋曾经拜师梅兰芳,两人有师徒情谊。今天重提这对师徒,许多老戏迷仍然津津乐道于他俩的两次“打对台”,一次是在1936年,一次是10年后的1946年。对于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来说,他们也很愿意看到师徒对台的情景,因为他们又有了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机会。但实际上,这样的对台戏,是一种正常的艺术竞争。

    宽泛地说,他俩的第一次打对台并不是在1936年,而是在1924年4月间。当时,程砚秋连续公演了两部新戏,《赚文娟》和,上座极盛,按照程师罗瘿公的说法,为京师剧场之冠。这个时候,能与程砚秋抗衡的,只有梅兰芳。虽然梅兰芳此时只有一部新戏,那就是《西施》,但他毕竟是旦行翘楚,声名无人能挡,无论演新戏,还是重拾旧剧,都极具号召力。因此,罗瘿公在写给朋友袁伯夔的一封信里,这样说:“近者,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之势。”

    严格说来,这次对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打对台,只是不凑巧,在整个京城剧界颇有些萧条的情况下,只有他俩仍然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从程砚秋的内心来说,此时,他也并没有要与师傅打对台的故意。

    程砚秋不仅没有这方面的想法,甚至在有机会与师傅打对台时,竟然为顾及师傅,主动放弃了一次对台的机会。那是在两年后,他结束在香港的演出,回京途中路过上海。在他去香港前,曾与上海“共舞台”的老板约好,待他自港回来后,在上海唱一个月。然而,当他回到上海,准备履行他之前的承诺时,意外地发现,梅兰芳受上海“丹桂第一台”之约,正准备来沪演出。考虑到此时留沪演出一个月,期间势必要与梅兰芳打对台。他对梅兰芳是尊敬的,他不愿意看到师徒对台的情景,他认为这样做,是对师傅的大不敬,肯定会伤害到梅兰芳,尽管他这个徒弟并不一定能赢得了师傅,但他还是决定避开为好。于是,他和“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梅兰芳和孟小冬简介 >梅兰芳和孟小冬目录 > 与余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