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告别剑桥考在剑桥
夜里12点45分,三杯蓝山咖啡下肚,那黑乎乎的液体在我体内流动,效果恢弘卓著,威力十分强大。我觉着自己精神百倍,思触敏锐,继续趴在电脑跟前修改论文的最后一稿。手提电脑旁的粉色及时贴上用五彩缤纷的荧光笔标出了每一篇essay的deadline。学新闻出生的人对“截稿日期”这个词儿总是十分敏感的,我以前做学生记者时就常常在截稿前一天被老编关在编辑部的小办公室里逼着爬格子,思路不灵的时候,“格格不入”,还要硬着头皮写。还是英文的deadline这个词妙:死亡线——到了这个线上还不完工,就准备死吧。我现在就在这条线上半死不活地挣扎着,下个礼拜有三篇东西要交货。原以为这三杯咖啡怎么着也能维持个把时辰不辍,没想到才一个小时不到,我就又开始蔫了,呵欠一个接一个地来。案头一大摞从图书馆抱回来的经济学书籍,垒得高高的,仿佛随时可能坍塌掉。亚当.斯密、凯恩斯、马歇尔的学说和著作轻轻压住我因为困倦而有些皱褶的思绪,然而无法压得服帖一些,反而摩擦着,使我的头脑更剧烈地起了皱。以后我就是不断地奔波于书桌和床铺之间。天亮鸟叫时,我趴在桌上抱着熊彼特睡着了,真是很丢脸。
我从小就是个“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臭德性。平时用功不足,所以别人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我必须预习、学习、复习、考试四合为一。在恍惚中我想到了大学时带着扇子和驱蚊药水跑到走廊里复习功课的情景。那时我们住在复旦东区的旧宿舍,考试期间走廊里、楼梯拐角上、水房和厕所里都坐着人。一个个如花似玉的丫头凄凄然地坐在25瓦的电灯下面,痛苦地背书。姑娘们头垂得很低,两边的头发落在书本上,盖住整张脸,鬼似的吓人。平时玩的欢,考前再不抱佛脚,岂非自取灭亡?
痛苦的并不只我一个,比我更烦恼的是对面街上住着的中国博士,他做不出论文,倒是煲出了一锅十全大补鸡汤,请我一同补脑。他抱怨说:“读了博士老婆也找不到了,因为所谓P girls who wear glasses(男人从不对戴眼睛的女子调情)。我们俩大乐,鸡汤差点儿喷薄而出。
学院的导师Ann发来Email让我去见她,原来是为了给我进行考前的心理疏导。前不久,剑桥的一份学生报纸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大约有20%以上的学生有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特别是在每个学期末的时候,紧张的学业压力使很多学生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由于读书压力大,学生的自杀率这几年也颇高,所以学院很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减压。“你是我这个星期见的第十二个学生,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向我诉苦的学生。”在仔细地了解了我每天的生活情况后,她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我笑了:不诉,可不代表不苦呀。是的,在这里读书的学生恐怕没有不辛苦的。当然,大部分中国同学的心理还是强壮的,到底在国内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考试的洗礼,锻炼出来了,可是“为伊销得人憔悴”还是难免的。我认得一位北京来的在这里读MBA的女孩子,来了之后就不停地消瘦,以至于前几天她老公来探亲时都差点不敢相认,“想减肥吗,来剑桥吧!” 她常像念广告词般念叨着这句话。与我同一屋檐下的杨光,常常不解地说:“怎么回事,我觉得身体的热量总是在往外流失,永远感觉饿。”没错,现在大家都忙,我最常遇见他的地方就是厨房,见面就是一句话:哟,又吃啦!他总是在烤香肠,那种肥肥油渍渍的东西他一次可以吃三四根,一天吃若干次。即便如此他瘦的速度也实在吓人,一条在他身上原本显得很紧的牛仔裤,现在看上去宽松肥大。到剑桥一年不到,他瘦了快20斤。我们屋里的每个人都为自己找到了补充能量的最佳食品:Roman 常买一种长得巨大无比的火鸡,煮熟了将肉撕成一块一块放在塑料罐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