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名校情结”的思考书信的温柔
可怜,他不知道我上几年级,不知道我在几班,我的生日他也常常不能陪我度过。不是没有埋怨的呀,我甚至曾经负气地对他说:在工作中,你是一个出色投入的人;可在家庭里,你却只是个“吝啬”的父亲。一直当我读到这封信时,我才惊觉自己对父亲的评价是多么的武断,多么的片面,多么的令他伤心。我对自己说:那个年轻的父亲,是如此的细心温柔,他是你的父亲呢!你怎可如此出言伤他?
我闲时读亦舒的小说,有一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叙述,令我深思良久:
你真的认识你父母吗?一至五岁,你可有记忆?六至十一岁,已是小学生,天天赶上课,回家做作业,父母要上班应酬,周末又上亲戚家,相处时间并不充分,你真的知道他们的好恶?随后升上中学,少年人自有交际网,还有,你的娱乐不与父母同步,见面时间更少。你同父母有无好好交谈,还来不及互相了解,已经到外国升上大学,四年六年不等,等取得博士学位,也许已经好久不曾同住了。随后,得为事业搏斗了吧,心忙意乱,至多每个星期回家吃一次饭,三两个小时,匆匆别过,噫噫忽然恋爱了,结婚了,你自己的孩子也出世了,简直人仰马翻。父母的地位进一步被挤到一角,彼此不知道对方的苦难、盼望及喜乐。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忽然发觉父母已是老人,打皱的面孔,缓迈的脚步异常陌生,这真是我父母?打开照片簿,不不不,他们不是这样子的,他们……原来对父母一无所知。
我忽然有些后怕,险些地,我可能会一辈子对这两位最爱我的和我最爱的人“一无所知”啊!这些年来,一直忙着读书精进,全副心思都偏重于“智识”(intellect)方面的提高,而在情感(emotions)一方面却几乎忘却。真的要感激爸爸妈妈保留下的这些文字,它们让我领悟了爱情和骨肉亲情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它们唤起了我去真正了解自己父母,去关怀他们的心灵深处的渴望。
这三封信我从家带到了剑桥,那些温柔的文字陪伴着异乡的我,给我温暖,也给我力量。想家的时候,我就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些信,耳边是那首陈百强的《念亲恩》:
长夜空虚使我怀旧事
明月朗相对念母亲
父母亲爱心
柔善像碧月
怀念怎不悲莫禁
长夜空虚枕冷夜半泣
遥路远碧海示我心
父母亲爱心
柔善像碧月
常在心里问何日报
亲恩应该报
应该惜取孝道
惟独我离别
无法慰亲旁
轻弹曲韵梦中送
我想写些文字给他们,我知道他们会欢喜。于是有了这篇文章,送给他们,为了爱情,为了爱,为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