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有《論語通釋》,而采語錄附於朱子章句之下則始自真氏,名日《集義》,止《大學》一書,祝氏乃仿而足之,為《四書附錄入像有蔡氏《四書集疏》,趙氏《四書篡疏》,吳氏《四書集成》。昔之論者病其泛溢,於是陳氏作《四書發明》,胡氏作《四書通入而定字之門人倪氏合二書為一,頗有刪正,名曰《四書輯釋》。自永樂中命儒臣篡修《四書大全》,頒之學官,而諸書皆廢。倪氏《輯釋》今見於劉用章所刻《四書通義》中。永樂中所纂《四書大全》特小有增刪,其詳其簡或多不如倪氏,《大學中庸或問》則全不異,而間有外誤。至《春秋大全》則全襲元人汪克寬《胡傳纂疏》,但改其中「愚按」二字為「汪氏曰」,及添廬陵李氏等一二條而已。《詩經大全》則全襲元人劉謹《詩傳通釋》,而改其中「愚按」二字為「安成劉氏曰」。其三經後人皆不見舊書,亦未必不因前人也。當日儒臣奉旨修《四書五經大全》,頒餐錢,給筆札,書成之日,賜金遷秩,所費於國家者不知凡幾。將謂此書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學之功,啟百世儒林之緒,而僅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唐宋之時有是事乎?豈非骨鯁之臣已空於建文之代?而制義初行,一時人士盡棄宋元以來所傳之實學,上下相蒙,以饕祿利,而莫之問也,嗚呼!經學之廢,實自此始,往之君子欲掃而更之,亦難乎其為力矣。
○書傳會選洪武二十七年四月丙戌,詔徵儒臣定正宋儒蔡氏《書傳》。上以蔡氏《書傳》日月五星運行與朱子《詩傳》不同,及其他注說與番陽鄒季友所論問亦有未安者,遂詔徵天下儒臣定正之,命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等總其事。凡蔡氏傳得者存之,失者正之,又采諸家之說足其未備。九月癸丑,書成,賜名《書傳會選》,命禮部頒行天下。今按此書若《堯典》謂「大左旋,日月五星違天而右轉」,《高宗肜日》謂「祖庚繹於高宗之廟」,《西伯勘黎》謂是武王,《洛浩》「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謂周公輔成王之七年,皆不易之論。每傳之下系以經文及傳,《音釋》干字音、字體、字義辯之甚詳。其傳中用古人姓字、古書名目必具出處,兼亦考證典故。蓋宋元以來,諸儒之規模猶在,而其為此書者皆自幼為務本之學,非由八股發身之人,故所著之書雖不及先儒,而尚有功於後學。至永樂中修《尚書大全》,不惟刪去異說,並《音釋》亦不存矣。愚嘗謂自宋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經術人材於斯為盛。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十族誅而臣節變,洪武、永樂之間,亦世道升降之一會矣。
○內典古之聖人所以教人之說,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職在灑掃、應對、進退,其文在《詩》、《書》、《禮》、《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處、去就、交際,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罰。雖其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夕外,亦有體用之分,然並無用心於內之說。自老莊之學行於戰國之時,而外義者告子也,外天下、外物、外生者莊子也。於是高明之士厭薄詩書,以為此先王所從治天下之糟粕。而佛氏晚人中國,其所言清淨慈悲之說,適有以動乎世人之慕向者。六朝諸君子從而衍之,由清淨自在之說而極之,以至於不生不死人於涅,則楊氏之為我也。由慈悲利物之說而極之,以至於普度眾生,超拔苦海,則墨氏之兼愛也。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而佛氏乃兼之矣。其傳浸盛,後之學者遂謂其書為內典。推其立言之旨,不將內釋而外吾儒乎?夫內釋而外吾儒,此自緇流之語,豈得士人亦云爾乎,《黃氏日鈔》云:「《論語?曾子三省章》集注載尹氏曰:『曾於守約,故動必求諸身,語意已足矣。』又載謝氏曰:『諸子之學皆出於聖人,其後愈遠而愈失其真,獨曾子之學專用心於內,故傳之無弊。夫心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正其心者,正欲施之治國平天下。』孔門未有專用心於內之說也,用心於內,近世撣學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