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5
    照上面的理论与实际跟佛陀学,随着普贤菩萨的广大愿行学又如何呢?所谓愿是心愿,真是这麽想,便这麽作,可以消灾除垢,转识成智,生起无量大乘妙行,而“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惑业即见思二惑,乃三界烦恼的通称,凡夫生死流转之因,包括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妄执及贪瞋痴慢疑等迷情。这些烦恼乃至魔境其实也没什麽不对,没有什麽好怕的,只要你能当下解脱,不爲所转便是。不转时是凡夫、魔道,一转则是佛、菩萨。而佛法就在世间,你说要到那里去找呢?一定要到山中才能求清净吗?山中本来就很清净,何必再求清净呢?就在不清净的地方你能清净,才是佛道。所以这段特别点出“世间道中得解脱”,在万法纷坛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离世间道,做爲一个人,如果不出家,只要他规规矩矩谋生,爲人处事合乎人道,一样也可以解脱。

    我们学佛学道者,往往爲了去掉见思惑业的纠葛及魔境阻难,反而将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神经兮兮的。要知道诸法无常,见思二惑无常,魔境也无常,无常连佛都不能转,魔能够吗?并且我们修行人容易有个毛病,所谓“出了一个家,又入了一个家”,抛开世间法的得失,却计较起出世法的种种来,将世俗贪瞋痴那一套带入佛门,处处分别谁高谁低,谁是谁非,反而扯出一大堆烦恼祸根,实在可笑。净土宗莲池大师悟道偈云:“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到了最後魔佛都是一样。佛法的精神在於莲华出於污泥而不染,烦恼中能现菩提,恶境中能得清净,“犹如莲华不着水”,却生於泥水。下一个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阳月亮天天上升,天天下沈,今天接着明天,明天接看後天,活活泼泼自然轮转不已,不住於一个固定的空间。而我们修行人若守住一个空,以爲空的境界才是道,那已错了,等於着了魔,学佛若执一法爲是,那着的是人天魔、罗汉魔,乃至佛魔。真空无所住,洒脱自在,活泼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飞鸟翩翩掠过,空中不留丝毫痕迹,这是无着解脱。佛法讲空,其实就是讲妙有,你们修准提法念到专一的时候,心心都在佛境界,一字一声的念,念念‘犹如莲华不着水”,是有莲华,不着水而已!是清清净净的有,非呆板死寂的无;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并不是没有日月,不固持某一个位置而已,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开开心心修去,怎麽不成?再唱下面四句: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常随佛学的重点结论就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家学佛气派要大一点,不要那麽小里小气,小里小气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况大乘?而佛之所以能够成佛,这是关键,大乘道是入世的,“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烦恼即菩提,处处无家处处家,即空即有,中观之道,最须求证。不是道理说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於佛法,若以爲是,那佛法也变成了魔法。学佛是要将所有的身心都投进普贤行愿海中去求证体会,如此则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恶道苦”。换句话说,不但不受下三道之苦,却能享受天人境界之乐。天人境界之乐粗分爲三:乐--欲界之乐,明--色界之乐,无念--无色界之乐。於此三者佛能受用而不住,“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然後方能“等与一切群生乐”,等与是平等的施与,平等的给与大家快乐。

    话说回来,如何是普贤如来的境界呢?“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自利利他的这种功德成就,不管经历多少劫数,十方三世一切衆生都要给它离苦得乐才行。没有听说那一位佛的愿满了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简介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目录 >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