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能想到当我的生命悄然逝去,悄然逝去,仿佛静夜里黯然萧索的黄沙,茫茫地铺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而这小小的庭院,也终将荒芜到无可寻觅。那时候我身归何处,那时候是否还能看到他?明诚,那时候,四季悄然地轮回着,当初夏再度降临,池塘中绽放着梦一般的白莲。
这样的景色对我是多不相宜,如梦,只是梦已经醒了,我想起那时,与君相醉,与君同舟,与君畅游……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的水鸟和安静醒着的莲花,它们,会记得我的故事,我的思念么?
莲花好美,它们,依然无知无觉地开着,好像那时的自己,不知尘世的悲欢。
季节回旋流转,能安静地在一处,开落,我终于懂了守候的含义,或许它们真的是幸福的吧?可它们还是不会长大啊。冷雨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忧伤和寂寞,旦复旦兮。它们终也不明白离合中的欢乐,终也不能如我一般,再不问那么多的为什么。它们永不知道自己究竟错了,还是从没有错过。
其实,怎么能再问为什么?
无奈人世间的阴差阳错,死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是时间的尽头“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阕《武陵春》题名《春晚》,还有一个题目叫《暮春》,1134年金兵又一次南侵,李清照沿着赵构皇帝逃跑的方向避兵“抵金华”,这已经是李清照第二次避难到金华了,据载这首词应是绍兴五年,也就是1135年的作品,那时候她已经52岁了。词里说的双溪据《浙江通志》卷十七《名胜志》:“双溪,在浙江金华城南。” 是著名的胜迹。但是风景再好,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那种年少出游的欢乐,早已经随着家国零落而颓败了。
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我很是喜欢,李易安的词向来别具一格,自开生面,善于口白。这一句短短十三个字,看似简单,却有海涵地覆之力。“愁”被赋予了质量,如山压来。也正是这一句,让人想起了更多,这不是伤春的闲适之作,由此人们想到了国事家事,风霜剥蚀的容颜下,她那颗心早已经孤寂到了极点,我试着把《武陵春》和这两首词放在一起,是因为我并不想把她的武陵春说成是“感愤时事之作”,我宁愿相信这首词不过是此人想起了自己的伤痛,华年与君同舟的一幕历历在目。泛舟春水,要寻找的是快乐,美,还是记忆呢?易安阅尽人世悲欢,她自己的伤痛她自己知道,其实每个人心中的创痛是很难和人共享的,用语言和诗词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面对现实,不要说她一个女人,就算是须眉英雄也是无可奈何的,更何况,转眼之间人已经老了。我们大约都记得,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童年几乎是永远也过不完的,可是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才发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你感叹,时光总是太短。
风过回廊,一如低沉的咏叹。那声音里浮动着的莲花脉脉的清香,仿佛晶莹的微笑,流光溢彩。多少年前,那个风神俊朗的太学生到来的那个早上……
这怎么会忘得掉呢?仿佛那慌乱的心跳,还没有完全平复下来,再鼓一曲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仿佛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