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到,把山门拿来放在灯笼上,做不做得到?这是禅师的说法,他在那里乱说,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像演电视一样,结果看一看在座,大家没一个懂,只好自己再说了,“逐物意移”,又说“云起雷兴”。
中国的文化,讲出来就是文章,所以出家人要注意,把文学底子搞好。云门的意思是--唉!可惜,我讲一句,你们的心便向外跑了。这就是楞严经里「趣外奔逸」的意思。云门祖师说了上面那些话以后,看看大家,没有人懂,于是说:
“云起雷兴。”他看学生们答不出来,所以只好代他们答了。
再引用雪窦禅师的话:“我有一宝,就在里头,抓不出来,分不开。”他作了一首诗:
看看看,古岸何人把钓竿。云冉冉,水漫漫,明月芦花君自看。
看!不是向外看,是向内看自己。有人站在古岸头上,想度你上岸,你不上钩,没办法。禅的境界是,当你万缘放下,把身心都丢开以后的那个东西。明月下面看芦花,芦花是白的,月亮也是白的,白对白的,还有什么?一片都是白,空洞洞的,要你去找。
又如临济禅师上堂说法:“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这就是说,你们找不到这个无位真人的人,还不懂的人,拿出来看看。这个时候有个出家人站出来说:“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禅师听他一说,下座抓住他说:“道!道!”也就是说:你说!你说!“其僧拟议”--那出家人想说时,临济禅师放手叹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矢橛。”说完了就走回方丈室去了。这就叫上堂法语。看禅宗公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把整个身心投入了去看,不能死读。
至于“八还辨见”,还是讲见地,到后面才讲到修证功夫的路子,佛把最高的秘密都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天天带着楞严经,没把它看懂,修行不上路,很可惜的,也辜负了佛恩。
现在举一个“八还辨见”的例子,楞严经卷二: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有一天,波斯匿王出来问佛说:“这样很容易,但关于心的不生灭我有疑问。”
佛说:“你几岁看到恒河?”国王说:“小时候与我母亲经过时看到的。”佛问:
“你那时几岁?”“三岁”,“现在你几岁?”“六十二岁”,“现在你眼睛都花了,你再经过恒河时,你看得见吗?”,“当然看得见”,佛说:“你的年龄有衰老,生灭,死亡,而你那个能见的性,不跟着年龄在变,没有动过。”你睡着时,虽然闭着眼睛,但是眼识还是在看,在看里面,这个见性没有变。有关这一节,我作了一首诗:
生死无端别恨深,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犹是童年过后心。
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对人类来说,最可怕了。我们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流水一般,永远随着浪头,一起一灭,没有修止。上面那首诗就引用了波斯匿王的典故,“白头雾里观河见”,年龄大了,看东西眼花了,但是这个能见的性,还是没有两样,还是童年的那个样子--“犹是童年过后心”。
「诸可还者,